天津杨柳青地名的由来?

总听说杨柳青这个地方是乾隆皇帝赐名的!也知道是因为看见一名女子之后,问刘庸这个地方的名字,说这里杨柳弯弯,柳树青青,而得名杨柳青,但是我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完整版!

杨柳青的历史背景不要给我讲,我都知道!我要听的是野史!这个野史的完整版!谢谢!

杨柳青名字的由来

一年初春,湖冰渐开,乾隆爷从通州上船一路南下就到了卫津镇,在北河口休息,又顺流向西南而去。行到古柳口(杨柳青),忽然目光凝滞,同行的大臣刘墉看到了赶忙循着乾隆爷的目光看去,只见岸上一位妙龄少女正提着竹篮向河边走来。

这姑娘腰肢玲珑,眉眼清秀,虽未施粉黛倒也有几分婀娜。她走到湖边,放下竹篮开始洗起衣服来,粼粼波光映在她的眉眼之间倒似加了一丝妆容,好一副玉女浣纱图。乾隆爷看得出神,船只虽然驶出去好远,但是他的目光却不曾离开那个姑娘半分,脑袋都要扭到脖子后面去了。

刘墉看了嘿嘿一笑,故意问道:“万岁爷,您说这世界上什么东西力气最大?”乾隆的心思还在那姑娘上完全没有想刘墉的问题,随口答道:“虎!”刘墉摇摇头说:“不对。”乾隆又说道:“豹!”刘墉又摇摇头:“还是不对,您再想想?”乾隆有点不耐烦了,怒道:“又不是虎,又不是豹那你说是什么?”

刘墉故作神秘的一笑,微微低下头做了个请罪的手势:“微臣不敢说。”乾隆爷一看他这副模样到对这个问题来了兴致:“朕恕你无罪,你倒说说这世界上什么力气最大。”刘墉说:“是女人。”乾隆爷一听,脸上一热:“爱卿此言怎讲?”刘墉说道:“臣方才看见那岸上的女人把龙头都牵过去了,您说是不是女人的力气最大?”

乾隆爷一听,可算明白过来了脸上一阵发烧,但还在狡辩:“朕不是看那女子,是看那堤上的杨柳。你看那参天的杨柳,婀娜的柳条,多么青翠!”接着为了转移话题,他随口问了一句:“那刘爱卿,真也要问你个问题,这是个什么地方啊?”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刘墉一愣,他并不知道这运河畔的小村镇原叫太平庄,后又改名为古柳口。

不过刘墉足智多谋,他想到刚才乾隆爷说的话便答道:“这个地方啊,叫杨柳青。”乾隆爷一听,知道是刘墉在拍他的马屁,便会心一笑:“好,这个地方就叫杨柳青!”从那时起,天津西郊的那个村镇就叫杨柳青了,杨柳青出美女也成了口头禅了。

扩展资料

杨柳青镇隶属于天津市西青区,系西青区政府驻地,西青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杨柳青镇初名“流口”,后复名“柳口”。金贞祜二年(1214)置“柳口镇”,为该镇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为杨柳青镇。明代始建杨柳青镇。

清代之前,杨柳青镇先后隶属章武、平舒、鲁城、武清、静海、天津等县,民国时期隶属天津县,1949年为河北省直辖镇,属天津专区。

建国后,先后隶属河北省、河北省天津专区、静海县、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市西郊区(今改称西青区)。1958年建杨柳青公社,1962年成立西郊区,同时将杨柳青划归西郊区。1987年建镇。

杨柳青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

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柳青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有关杨柳青镇名的由来之说很多,但大致不外三种:

  一曰“有柳说”。即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口北流,在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经沧桑变革,历史禅延,渐更名为“杨柳青”。

  二曰“名人留说”。即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文人偈奚斯游历至此,见遍地杨柳青青,流水潺潺,景若苏杭,因赋诗《杨柳青谣》一首。其中有“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之句,故得名“杨柳青”。

  三曰“御赐钦定说”。即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沿运河(南运河)行至此地,见两岸杨柳繁茂,婀娜多姿,遂问随行大臣刘墉为何地,刘墉随口答为“杨柳青”,乾隆亦颔首称曰:“杨柳青!”被陪行的地方官传扬开去,“杨柳青”镇名遂被叫响。因有“御赐钦定”一说。

  上述三说究竟哪个为准,历来都是公论其长,婆说其短,难有定论。不过,笔者认为,前二者都是确切的。“有柳说”有史实文字记载,古时原名的确因宋兵植柳繁茂曾称“柳口”。“名人留说”亦确有《杨柳青谣》原诗自元代流传至今。此说业已被《杨柳青镇志》确认。至于“御赐钦定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确也经过此地,不过,起码仍存两大疑点,难以确认。一是此说虽流传极盛,但并无史书文字记载,考证欠据;二是《杨柳青谣》早于乾隆下江南400余年就已有“杨柳青”的文字组合用于文学作品对杨柳青景色的描写,并将其定为篇名。这对“御赐钦定说”的可靠性和可信程度无疑是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悬念。难道杨柳青镇名就没有可能在偈氏写诗时就已定型了吗然而,从杨柳青镇名定型的权威性来看,从此传说为杨柳青镇增加的文化色彩来看,我们宁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笔者认为,应是三说融合为一体更为科学些。杨柳青上千年的发展、变迁、禅延,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当是先有柳阴植成,再有文人留下好诗美文被人们逐渐引为镇名沿用,后为权威的乾隆皇帝“御赐钦定”进一步加以确认,也未可知。当然,这仅是善意的合理推论而已。

  有关杨柳青镇名的含义,其异义主要是在“杨柳”二字上有两种不同的释义:一说是“杨柳”就是泛指柳树。而另一说则是把两字拆开,说“杨”就是杨树,“柳”就是柳树。这两种释义,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都是对的。然而,用在杨柳青镇名上,就是泛指柳树,绝非是指杨树和柳树。古人习惯把柳树泛称为“杨柳”是不争的事实。如古诗中有“颠狂杨柳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之句,这里的“杨柳”即指柳树,与别句中的“桃花”相对仗。再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也是说柳树中的垂柳,而不是拔了一棵杨树又拔了一棵柳树。从杨柳青的实际情况看,是宋兵沿河堤遍栽莳柳,柳成林成阴,得名“柳口”,显然与杨树无关。尽管杨柳青地区亦有杨树,也不能错误地把“杨柳”拆开作杨树和柳树来解释。

  关于这段文字,有人可能会认为,杨柳青的含义就是柳树翠绿成阴,尽人皆知,岂非画蛇添足。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笔者亲历对杨柳青之“杨柳”的错释之例就有不少。此段文字并无讥贬之意,仅为明辨和纠正而已。

参考资料:http://www.tj.gov.cn/zjtj/rwtj/tj600n/200802/t20080202_43427.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