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因果的疑问

有句话叫预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但是我发现有些小孩生下来就很坏,小小个就打架说脏话,屡教不改。我还听说现代人99%都要下地狱。此话怎讲?这世界好人多过坏人,好人也该下地狱?那这些坏小孩应该是在地狱道的,怎么跑到人道来了?我还听说四川有个人追溯前世是侵华的日本兵,也杀过人,怎么今生照样做人???解释得通吗

佛法认为一切法的存在,无不是因果的关系。其所谓“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对于因果报应的真谛,一般人在未具深入信解工夫的情况下,常对因果报应(所谓为善有善报;为恶应有恶报)发生疑问。你看社会上某某人,就我所知所见,此君为人道德败坏,丧尽天良,死有余辜;可是为什么到现在仍然那么富贵长寿,享尽人生幸福? 为恶不见他有恶报。又如某某人,据我所知,一生乐善好施,好人好事做了很多,到如今还是默默无闻,不仅不能出人头地,而且连目前的生活都成问题,更有甚者。一切倒霉的事情都让他碰上了,为善究竟有什么好报呢?不要说世间一般的俗人对此问题发生疑问。就是一般自认为虔诚的佛教徒难免也对此而产怀疑。

例如有时向所信仰的佛和菩萨祈祷心中的问题和所希望达到目的的事情,如果遇到所求不灵应的时候,就会发生许多牢骚,说些不相信的话,所谓佛菩萨不灵,因果报应有问题等等。当你愈发心修行,所遭遇的魔障更多时,乃生起消极的情绪,就是对于因果报应的真理还没有深入信解。果报者,善生人天,恶堕三途,为善得乐、为恶得苦,是为果报。因果报应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三世之间的联系,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引用慧远法师的话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妙术,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不得见形朽于一生,便谓识神俱丧,火穷于木,乃曰终期都尽矣。”佛教的因果报应是根据三世而建立的。有情一生随着果报的完成,生命也得到了终结。但他的精神和所造的业是不会泯灭的,依据自身所造的业,招感来世的果报身。犹如火传薪—样、前薪虽然烧没了,但后薪依前薪的火力继续燃烧,前薪与后薪虽然不同,但燃烧的火是不灭的。有情的身体虽然死亡,但他的精神和业力继续延伸到来生。不可以说身体没有了,精神和业力也就消失了。

《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就是说,今生所受的苦与乐的报应是前世所造的善恶因所致;今生所造的善恶因,其苦乐的果报乃在未来。也有现世报的,佛教称为花报,非是果报。《法句经》说:“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虐。贞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所谓的“业力不思议,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欲避终难脱”及“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合遇时,自作还自受”,都说明为善为恶,其应得的报应不是小报,只是时间的迟速以及因缘的交会,而形成前报和后报的不同。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佛经里有“三时报”的说法。所谓的“三时报”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现报是指现因现果,现就是三世内现在的现。现报是说今生所作的事,现世就有报应。在这里可用三种例子来说明:一、如人击钟,即刻就可发音。二、如人播种,春种秋收。三、如人有不良的嗜好又畏难苟安,就要受冻挨饿。这三种情况虽然有前后的回应不同,但完全是属于三世的现在,所以称为现世报。

所谓的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等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的后报就是今生所做的种种,现世不会报应,也不在来生受报,而要经过多生或多劫之后才会得到报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4
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隔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
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其人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之为男为女,或好或丑,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於未收获之前,亦不免於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後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馀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馀。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
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世人於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预备,不致临时失措。而於关於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预修,且以人之预修者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恣行淫杀,为有福,为有智。不知世间盲聋瘖瘂残废无依之人,与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
首先你说的生下来就很坏的问题。
当你发现小孩说脏话时就晚了,其实小孩是什么样子的都是和大人学的。而不是天生的坏。人有隔阴之迷,可能阿赖耶识中会有些种子,但种子发芽是需要条件的。《无量寿经》中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也就是由于他的长辈没有教他导致他变坏,不能全怪孩子。

你后面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为什么我们所见与因果道理不相符。
六道众生累劫轮回,所造之业无量无边,到各道中投生的业力都有.比如《贤愚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堕过火车地狱。以我们的眼光看,佛怎么会下地狱呢?只因为我们眼中所见只有一生一世,而对于圣人而言,可以看到每个人的生生世世.今世的恶人在往世可能一直都是大善之人;而今世的善人在往世也可能一直都是大恶之人.今世的善恶就是由上面那段所说的"先人"决定的.
因果评定人的标准也是生生世世,而不是一生一世,所以不要以我们凡夫的眼睛看待因果.正如《四十二章经》中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仔细看下最上面所引的印光法师文钞中的段落你会更明白的。

参考资料: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杨宗慎居士书

第2个回答  2012-09-24
看到你的提问,就能看出你是个初学者,或者没入门。我也是初学者,试着回答一下。
1、小孩子的问题几种可能:一是可能传承了前世的习气,二是和父母的业力有关。
2、是有高人或者高僧能看到很多人的来世,99%的下地狱不是危言耸听。
3、你说的好人,是世俗标准。佛法的善恶标准和世俗标准有差异,你学了才知道。
4、那些所谓的坏小孩,前世可能在地狱受过报,也可能在鬼道、畜生道受报结束后,才能来人间。今世在人间来还债,或讨债,或报恩,或抱怨。
5、前世做了孽,未必不能马上投胎做人,因为他前世的福报没享尽。
6、总结来说,佛法里的因缘和因果是最复杂的,只有修炼到一定的层次,才具备因果通的能力。才能把生生世世的因果看得清楚。作为初学者,不要用已有的知识和逻辑来推理未知的知识。----这个是我的经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9-24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累世已经在六道之中不断轮回。今生得以做人,是因为善业,也因为恶业。人道是属于善道,但没有天人道那样只享福。在人道也会受苦。有人贫穷有人富贵。都是天生带来的。那就是累世所作的业来感应的。而今生如何做,就决定后世去往何方。你看那小孩,天生就打架说脏话。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者,与生俱来,有可能前世是做恶道,有累世习性,因为也有过善业,所以恶报受后得到人身。二者,是环境所影响 。小孩生来便 与周边的人接触,大人怎样做,他就怎样学。所以不是说这小孩就应该在地狱道里。每个人都有善业恶业在跟随着,享善福报时是一方面,恶报时是另一种状态。所以我们看到的人非富即贫。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每个人都有过恶报与善报的因果。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累世做过什么样的罪业今生已不得而知。那么现在得闻佛法,知道三世因果,就要从小事改起,把小毛病改过,常观己过,好的继续发扬,坏的就改掉。这样一来,以后所承受的善报不就更多了吗
第4个回答  2012-09-24
楼主是佛教徒吗?
从佛来说这三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过我可以从世俗的角度来试着回答你一二
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两个观点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在普通人对话中都有极其相反的观点,并且还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例子,个人以为人之初性善和性恶都是兼有的,这都是人的本能,并且在相应的环境下又可能善恶互变,至于某个人的善恶多寡,那这就和其先天的基因、出生以来所受的教育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原因来决定的了。就如你所说的有些小孩很坏,小小个就打架说脏话,屡教不改,这有可能就是因为这小孩天生运动基因比较发达,天性比较活泼,再加上从小父母对其的管教也不大严厉,对孩子比较宠爱什么都随着孩子去,并且周围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不大好(充满暴力和丛林法则),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小孩就很可能会养成你所说的那种情况了。
对于你所说的现代人99%都要下地狱这个疑问,我想这句话的来源可能是因为世上绝大多数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恶魔,都有着一些我们平常所说的下流、龌龊、肮脏、无耻的欲望或者念想,只不过大部分人都将这些欲望掩藏的比较好而将自己比较正面的形象来与人交往,因为大家再潜意思里都知道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你用一个正面的形象来与人交往这于自己于他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