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吃都有哪些

如题所述

锅包肉
  锅包肉是东北的溜肉段衍生出来的一道菜,只不过现在是肉片,外面包着用土豆做的淀粉,放在油里炸,所以又叫“锅爆肉”,外脆、酸甜,里面的肉嫩。
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说: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狗肉汤
  在吉林的朝鲜饭店,所有的狗肉汤都是当天的新鲜肉一天一炖,没有老汤。这样做出来的狗肉汤叫清汤。要吃狗肉,名堂多了,狗肉炖豆腐、狗肉干白菜、狗肉火锅。可不管你吃什么样的狗肉,一碗狗肉汤可少不了,这一碗汤入口,回味一下,觉得鼻腔里都有了香气这狗肉才会越吃越香。
酸菜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爱吃炖菜,吃起来名堂也多,什么大鹅炖土豆、小鸡炖蘑菇、猪肉酸菜炖粉条子,还都能顾名思义,也无一不是寒风里腊月天吃的乡土菜。东北高棵大白菜腌渍的酸菜切成的火柴梗子粗细的丝,帮白叶绿,久煮不糜。本地的土豆粉则易熟耐煮,出锅黄白鲜亮用筷子挑起简直是春柳倒挂。用杀猪时煮肉和骨头的老汤,放入爆炒过的五花肉文火炖出的猪肉酸菜粉条子,可口的香气绕屋脊!
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惯。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现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杀猪菜
  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响。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吃起来味道更显鲜美。
东北冷菜
  冷菜是东北大拉皮、酱牛肉和川菠凉菜。东北大拉皮有点像粉皮,比粉皮有弹性,用土豆粉和绿豆粉做的,和黄瓜丝、胡萝卜丝拌在一起,拌以特制的调料,酸中带点微辣,爽口;酱牛肉的肉很松,选用的是三角肉,上面盖着一点蒜泥和辣椒末,如果觉得太淡,可以倒点酱油蘸着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8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粘豆包):这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

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

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

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

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

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豆面卷子:豆面卷子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

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

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

泽金黄,粘而香。

萨其玛(汉语金丝糕):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

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

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

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

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

的糕点。

吃包儿饭:“吃菜团子”,其作法:将白菜、酸菜等叶子放在手掌

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饭(过去以小米饭为主)、炒菜和小葱、大酱

放在上面,用双手将菜叶合上,或包成长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

包成团型,双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叶、饭及菜等常因季节变化而

有选择。

水饭:传统风味食品。作法是将高梁米、玉米渣或小米,

放入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浸泡在新挑来的井水中,反复两三次即

可。食用时佐以炸酱及各种青菜或野菜,如小葱、小根蒜、白菜

心、香菜、菠菜、篙菜、婆婆丁、曲麻菜、柳蒿等。味道清凉爽

口,可消暑解热。

白肉火锅:满族风味菜肴。白肉亦称白片肉、白煮肉。火锅,多铜

制,锅壁多挂锡,锅身下部为燃炭之处,中部为加汤之处,上部则

为烟囱,两侧配有提环。制法为先将猪肉切成大块,入锅煮熟,凉

后用刀切成长条薄片;再将长酸菜切成细丝。将肉、菜整齐码于火

锅中,加入清汤(多为鸡汤),汤沸后陆续添人粉条、蘑菇、虾仁、

盐等。熟后可佐以蒜泥、韭菜、花酱、辣椒油食之。在内蒙古东部

林区,冬季野味不断,可在火锅内加入狍、鹿、野鸡及飞龙肉。全

家环桌而食,谈天说地,边煮边食,味美并可驱寒。

双皮奶
正宗双皮奶的做法非常地考究,一步都不能马虎。将清晨新挤的水牛奶煮热,但不能开,趁热倒在碗里,热气会使鲜奶表层结出奶皮;待到牛奶完全冷却之后,再留皮去奶,而后再在倒出的牛奶里添加细糖和蛋白,搅拌均匀,把拌好的牛奶缓缓倒回原来的碗中,使原来的奶皮浮起,放到火上去蒸,不久就又可以结出一层皮来;一碗馋刹眼球的双皮奶就做成了。要吃双皮奶,其实最要紧的就是牛奶的香甜之外的另一层滑爽厚道。

16、撒糕。将黄米或糯米磨成面和水拌匀,将白虹豆磨成豆瓣,用水漂去皮后蒸熟作成馅。蒸锅上气满后撒入一半粘面,上铺豆馅,待锅内气满后,在撒入另一半粘面,蒸熟切块。
17、年糕。一般是腊月将黄米或糯米碾成面,把粘米和豆多次分层铺于屉上蒸熟,(上一次气,撒一回粘面和豆)。
18、菊花糕。用面和糖酥作成饼,饼要多层,中夹果仁、山渣、葡萄、青梅,上面沾上菊叶。
19、扒糕。夏季风味小吃。用荞麦面蒸成小饼,放在凉水中浸泡,吃时用刀切成小条,拌芝麻酱、醋、酱油、蒜末,食之清凉爽口,防热祛暑。
20、豌豆黄。将豌豆去皮放砂锅煮成粥状(有的还加红枣),待水分渐干(或以少量石灰点之)即可凝结成块。出锅冷却后切成正方三角形,香甜适口,色形清雅,特别在北京,是人皆喜欢的风味小吃。
21、驴打滚儿。把黄米面用水和匀,中间裹红塘馅蒸熟,再将炒熟磨细的黄豆面放在笸箩里,将蒸熟带馅的黄米面糕,放在豆面上滚成球。也有滚动成卷,然后切成段。顾称“驴打滚”。
22、馇子粥。玉米整粒脱皮称“大馇子”稍碾碎叫“小馇子”,熬粥时将水煮沸,将馇子放入锅内,再沸后用慢火将馇子煮烂。可放入点碱,使粥粘稠,味香爽口,农家常食之。

23、水团子。将黄米浸泡磨面,用温水和面,捏成扁园,拨入清水锅煮熟,故曰水团子。又因入锅后打浮漂所以又叫“漂饼”。
24、慈禧小窝头。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的一天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26、波罗叶饽饽。波罗又作“波勤”、“波离”,柞树亦称“橡子树”,满语“波罗”,其义为米或米谷。这反映出满人先祖在原始社会时,除猎取野兽充饥外,也采集橡实为食。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他们以橡实为补充食品,称之为米谷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他们学会了农耕,自然也称真正的米谷为“波罗”。但他们仍把橡子树称为“波罗木”。波罗叶饽饽的作法: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罗叶子,回家洗净待用。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浸泡数日,磨成面,擀成薄饼煮熟,再以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包于其中,把波罗叶内面涂一层油裹于其外,蒸熟后去叶食用。另一种作法是:将高梁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干成面糊状,再把面糊抹在波罗叶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类时令鲜菜切成的馅,蒸熟后去叶食用。波罗叶饽饽略带柞叶的清香,食之颇具风味。

27、黄金肉。相传努尔哈赤小时候,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良手下当差。总兵府规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汤。有一天大厨生病,七个使女各做一个菜后,再也想不出第八个菜了。努尔哈赤说第八个菜我包了,于是做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后,努尔哈赤做了老罕王,黄金肉便成了象征帝业成就的清宫名菜。

28、它似蜜(蜜汁羊肉)。这本是清宫廷的一道普通菜肴,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兴,便问菜名,厨工为讨好,便说这是奴才新创造的,还不曾命名,请老佛爷赐名。慈禧很高兴,就顺口说,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29、黑菜饺子。夏天里的蔬菜(最好是干菠菜)晾干后,用纸包上,防止其破碎。等到了冬天把干菜用水泡开、洗净,用手攥碎了,放在炖肉的肉汤中炖。直到炖干,这时的干菜已经变成菜泥,就可盛出做饺子馅了。据说,这道“黑菜饺子”与“白菜饺子”一起,是满族旗人过年时吃的,从夏天做到冬天,很吃工夫,您若想尝其美味,可得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哦!

30、干炸丸子蘸老虎酱。干炸丸子做好之后要蘸作料吃,现在人们一般是蘸椒盐的,过去也有蘸老虎酱吃的。据说老虎酱是慈禧吃过的,现在很少有人会做。它的原料有西瓜汁、黄酱、芝麻酱。做法是将黄酱与生芝麻酱和在一起,为了使之不干可以点入一点儿高汤,然后加一点西瓜汁,如果没有西瓜汁也可以用凉茶。讲究些的,吃时还要准备蒜末,把丸子先蘸上点老虎酱,再蘸蒜末。
第2个回答  2012-11-02
茶点,驴打滚,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