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清朝“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之策

字数尽量多点,内容具体些。

清朝初年,中国藏传佛教在中国蒙、藏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势力强大,教徒信仰虔诚,佛经教义是蒙、藏人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层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着地方政权,经济上汇聚着大量财富,文化上掌握着经堂教院。清政权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方针。乾隆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来实现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驻跸使用以后,皇帝每年秋弥前后均要在此长期停住,消夏避暑,处理军政要务。由此而来的大批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谒见皇帝,参加庆典。借此,清廷便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前来的上层政教人物提供瞻礼、膜拜等佛事活动场所,功能上同避暑山庄相辅相成,互为补遗。从康熙五十年(1711年)开始到道光八年(1828年),清廷在今承德市市区及滦河镇一带敕建寺庙43座。

也就是通过宗教融合,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通过宗教进行融合,巩固清朝的统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0
其实跟现在的宗教自由差不多啊
第2个回答  2012-11-09
实际上体现了满清政府“联蒙制汉”的统治策略
第3个回答  2012-11-07
  黄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俗称,因该派僧从戴黄色僧帽而得名。元代由于蒙古贵族的推崇,由西藏传入喇嘛教,(红帽派,简称红教),并在上层统治者之间传播,蒙古民间多数还是信仰萨满教。元末,红教日趋腐化。十四世纪末叶(明洪武年间),青海藏族喇嘛宗喀巴,鉴于喇嘛教中的腐败现象,在西藏一些农奴主支持下,发起改革,创立了著名的格鲁派。这一派主张僧侣严守戒律,着黄色衣帽,被称为黄帽派,简称黄教。
  清朝早期的皇帝京很重视对蒙古的统治,认为通过宗教可以达到目的。于是就提出“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之策。清代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主要是清朝如何利用藏传佛教统治或治理蒙古族地区的宗教,清朝政府控制四大活佛,实际上也就控制了蒙藏喇嘛教,这对于统治蒙藏地区,稳定和巩固边疆局势,发挥了巨大作用。
  清朝初年,中国藏传佛教在中国蒙、藏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势力强大,教徒信仰虔诚,佛经教义是蒙、藏人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层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着地方政权,经济上汇聚着大量财富,文化上掌握着经堂教院。清政权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方针。乾隆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来实现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