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中医辨证施治 把脉的话是切右手的寸脉(侯肺)吗?还是其他部位。 寸内寸外如何区分?

如题所述

右手寸脉候肺,关脉候脾,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左右尺脉候肾(命门)。右气左血。。。
以腕后高骨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外感病在中医大致分为伤寒、伤风,不外乎阴阳(风寒、风热)而已;外感大多为浮脉;李时珍《七言脉诀》讲浮脉是:
体状: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追问

请问右手 寸内 寸外 如何区分 感冒的时候应着重侯那个部位的脉象

追答

我已经回答的很详细了啊!!!不是说右手寸脉候肺,关脉候脾吗?楼主问的应该是关内关外吧!!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啊!!外感病一般多是候肺脉,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感冒”在中医里没有直接的症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统称为伤寒(外感),实际上并不是“寒”才能至外感,中医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热;“感冒”是现代西医归纳之后比较狭隘、专一的病症了,约指有发热、无力、恶风、纳差兼或有咳嗽等;
中医里,这些症状(或者说外感病)初起,脉象均有浮脉的现象。具体前面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啊!!!

追问

不是关内关外 陈修圆在《医学三字经》中讲“右寸外以侯肺,内以侯胸中,右关外以侯胃,内以侯脾”。这个内外在部位上如何区分?还有就是伤寒需要侯哪个部位的脉呢,是肺部(右寸)吗

追答

《医学三字经》是陈念祖所编的医学启蒙教材,实用、简洁、易记;
对于陈修圆的《三字经》里这句我是这样理解的,两手脉为右气(阳)左血(阴),正常情况下,三部脉并不是那么的绝对,因为按现代解剖学来说,中医的脉实际上是指腕部桡动脉,自已把一下会发现,寸上和尺后也会有脉动的现象;对于“右寸外以侯肺,内以侯胸中,右关外以侯胃,内以侯脾”这句可能有两个说法,一是:位置上的;将寸关尺三部再细分,寸上准寸寸外,关外准关关内,尺上尺尺内等(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二是:按《难经》和《内经》所说,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之类,实际上是指把脉时的指压轻重不同而分(对于楼主所言的寸外,寸内,我比较认同是这一种。。);
第二种解释的理由是:一个正常人,身体各方面机能(无论是脏器上或功能上)都非常健康的话,那么在脉象上应该是:平和中正,脉来柔和。所谓“右寸外以候肺”可能是指,当初持脉时,轻取右寸部以候肺气(卫气),内以候胸中,自然就是重取了。。。以下诸如此类!不知道这样解释是否正确,这需要中医的高手来指正了。。。
至于伤寒病应该不能说是具体候哪部位的脉,我想信我上面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再需要啰嗦一点的就是,在中医诊断里面,脉诊只是最次的,大多数的时候需要四诊合参,或脉症合诊,中国人大多陷入一个误区,往往说谁谁很厉害,什么病都不用说,一把脉全知道,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难经。六十一难》中是这样描述四诊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可见,诊断最高的还是望,一望便知何种证状(扁鹊见齐桓公中就是这样的),岂不是比脉诊更高超?当然,无论哪一种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可偏废!!!
最后,楼主如果对脉诊非常感兴趣的话,应该可以去读读以下书籍:

先秦 · 《黄帝内经 · 素问》
先秦 · 《黄帝八十一难经》
西晋 · 王叔和 《脉经》
宋 · 崔嘉言《崔氏脉诀》
宋 · 施发《察病指南》
宋 · 杨士瀛《医脉真经》
元 · 滑寿《诊家枢要》《脉理存真》
明 · 李中梓《诊家正眼》
明 · 李时珍《濒湖脉学》
清 · 周学霆《三指禅》
清 · 刘吉人《丹溪脉诀指掌》
清 · 吴谦等《医宗金鉴 · 四诊心法》
清 · 李彦贞《脉诀汇辨》
清 · 张璐《诊宗三昧》
清 · 周学海《诊家真诀》
清 · 黄宫绣《脉理求真》

等等。。。。

追问

恩 非常感谢 如果感冒的话,辩证施治 ,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从脉象来区分的话 应该区分寸关尺哪个部位的脉象呢?

追答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濒湖脉学》
无论风寒、风热,不是说区分三部哪个位置的脉象。楼主还是很纠结这个问题啊,呵呵。。。。当然,诸多的脉学书籍中也都讲得各有不同,这些概念也很让人分不清,再加上脉学一贯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难;我想说的是,无论什么知识或是历史,都是在进步的,我们在学习古代中医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时,也是需要不断的辨证的,现代医学知识也是在不断的分析和总结的啊。。。好了,说得有些废话!!!
《内经》中有说,欲先辨病,先别阴阳(这个不是原话喔),把脉也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整体感觉,阴脉(沉、迟、虚、涩、微、紧、细等等),阳脉(浮、数、实、滑、洪、缓等等),辨阴阳是主证,次再分病位,这就是楼主说的要分寸关尺了,具体的比如上面浮脉中说的: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很详细了吧。。。呵呵,楼主问到说风寒和风热的问题,具体感昌初起,多为风邪、寒邪侵表所致,脉象大多呈浮脉,具体有浮数、浮紧、浮缓等等,但具体都还是浮脉,再看兼脉(比如:脉浮数中的数就是兼脉),数为热、紧为寒、缓为风等等,就好区别了。。。这个可是一时半会儿的说不清楚!这其中,三部脉大多一致,难以区分有不同之处(当然,高手还是能分出各部不同的,没有几十年的临证经验,是很难学到其中的精微细妙之处。);
我不知道我这样解释,楼主能明白,感昌的脉象区别,以及脉学的基础和临症的诊断呢?人体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精微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医又是以中国特有的哲学体系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以易学、阴阳五行哲学体系为基础),所以,中医的妙处和难处皆在如此!!!!
好了,说了这么多,楼主如果还是不太明白的话,建议去看一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当然,现在已经分为两本书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其中,对伤寒(外感病,比如:感冒)和杂病分析得非常好,无论脉症还有治则、愈后、转归、防护等等,都是中医的基础之学;所以学习中医的话,《素问》、《灵枢》(这两本合为《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奠基之作,而《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中医的辨证、治法(包括方剂)的奠基之作了。。。。。

追问

其实我最大的疑问就是比如感冒咳嗽 诊脉是左右手寸关尺三部都查,还是只查某一个部位

追答

楼主的问题有点本末倒置,正常的是我们通过脉象来分析(诊断)和通过外显的症状综合一起得出是什么证候。而不是说,比如我是感冒了,应该是什么样的脉象!!!中医和西医是大的不同在于,中医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就是说人和自然是应该相互谐调的),是通过对人的全面分析,来治疗疾病的;而西医是只针对病情来对症用药的,比如:感冒,如果有咳嗽则加点止咳的,如果是呼吸道感染则加点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它不会去了解这个病和其它的有没有关系。所以说,中医是以人为治,西医以病为治。
楼主非要用西医的概念来套中医,这个很难去说明白的。对于说感冒咳嗽在中医来说是指症,而诊断(脉象、饮食、舌苔、面色等等)是通过外显的状态来推理出证的。就楼主的问题,应该是指,如:现在病人三部脉皆为浮紧,右寸略数,舌苔薄白,舌体红,头痛恶风,怕冷、咳嗽等等,经诊断,为风寒束表证,治宜宣肺解表。
反过来,如果感冒咳嗽,就不一定是这种脉象,可能是浮缓或数等等;诊脉当然是三部都查,然后再分寸关尺详细感觉(分部)。。。楼主了解了吗?

追问

恩 就是我了解到 感冒的话 风寒证则脉象浮紧,风热证则脉象浮数,暑湿证则脉象濡数。比如风寒证脉象浮紧,这个【浮紧】,是寸关尺三部其中两部浮脉和紧脉,还是一部中同时兼具浮脉和紧脉呢

追答

二十八脉中(濒湖脉学记载是28种)也是有区分的,比如:数和迟,指的是脉博跳动的速度(次数),而浮与沉,指的是脉博跳动所感受到的部位;以此类推,二十八种脉中各种所表现的都有不同,所谓的浮紧是指脉博在指下的感受部位和感受的弹性,浮与紧不是一类,所以会同时出现;当外感风寒证时,有可能六部皆浮紧,或是右浮紧而左浮,或是仅显浮脉,这个不是同一而类的,具体是要看感邪的病人体质,如:同是感风寒证,但甲与乙的脉象都可能不会相同,这就需要各用不同的药物,在中医来说,这叫“同病异治”;而还有可能,两人感病不同(主证不同),但有显浮紧脉象,或外感证状,可能都会用同一方剂,这叫“异病同治”。
所以,中医的根本是讲“辨证施治”的,这就说明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可能像西医一样,直接用一种病去囊括所有的病人。。。鉴于此,在脉上诊断上,中医的变化就更多了。楼主有时间还是用心看看《伤寒论》吧,张仲景在这本书里,将楼主的问题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我在这里一时是和你说不太清楚的。。。。

追问

就是【浮紧】这组相兼脉,比如寸部 会同时出现浮脉和紧脉两种脉象吗;还是寸部浮脉,其他部有紧脉,就称之为浮紧脉象

追答

是会同时兼有的,指下的感觉是,首先脉是轻取则有,重按反而小或是感觉不到(这是浮脉),然后,触手的感觉是没有什么弹性的,如按在古琴的琴弦上的感觉,紧绷绷的。这种浮紧脉象可能会三部俱有(一样的感觉),也可能寸部略明显一些,而尺部要弱一些。。。
不可能出现像楼主说的那样,寸部是浮,而尺部是紧这样。无论什么脉象,大致都会出现兼脉的,独一种出现的话,就有可能是真脏脉了(死脉)。。。

追问

哦 这样 我看那本 清代周学霆先贤的《三指禅》认为 缓脉是平脉,余二十六脉为病脉 “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 而李时珍的《濒湖脉诀》认为缓脉也是病脉 这个应该怎么样区分呢

追答

这就是学习中医中的困难之处了,在浩如烟海的众多中医古籍中,时常会出现类似楼主描述的这样问题,甚至于清代的黄元御都经常专门写过批辨人家的医书;这些现象并不出奇。
我们在学习中医时,所以必须要备多些同类的书互参,再结合临床实际,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这里,我们并不能说谁谁就是一定错了,因为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包括医家所处的地域、环境、年代、科技水平等等的各所不同,就导致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想的差异,如:王叔和的《脉经》中叙述的是24种脉,而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增至27种,这就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和医家的年代不同所致了,这其中难道能说王叔和是错的,李时珍就一定是对的吗?
学习时,方法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许多先哲们都认同哲学和学习哲学的了,哲学中专门有讲方法论的。这是所有学科的起源。同样,我们在学习中医时,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并不要一味的追究某一点上,(当然,同时,追究某一点,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品德),我们需要求同存异,批判的继承!学习中医典籍的经过应该用五个字来概括:“诵、解、别、明、彰”。
最后,再来说说楼主的疑问,三指禅中认为缓脉是平脉,而濒湖脉学中认为是病脉?其实,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周学霆和李时珍的时代和地域不同,以及医学观点不同而有区别的。并不存在他们谁对谁错(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临床啊,实际上,临床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啊,有些病人脉象是有缓象,但有些有缓脉,但确不是病呢!),人是很复杂精微的一个有机系统,南北地域的人和东西地域的人常脉就绝对不会一样,还有四时的常脉也不会一样的(春毛、夏洪、秋浮、冬沉,四时为此号常脉);再有,小儿脉常六至,也为常脉;女子脉多沉细,也为常脉;
还有,张仲景所处的是东汉时期,那时人们的常脉和现代人们的常脉也可能不会是相同的,(那时候,伤寒都是大病),所以,明代时缓脉未必不是病脉,而清代时缓脉未必不是常脉;这个需要楼主去查阅此两个时期与周学霆和李时珍同时、同地的医家医案来予以考证了。。。(可以以此写篇论文哦!!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0
我看的书是 外症切左手 内症切右手
感冒是外症
饮食内伤是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