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易错点总结?

如题所述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 正确的是

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 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 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 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D。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但分封制在历史上并没有从此消失,刘邦、项羽、明太祖都曾经推行过分封制

2.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 在政治上的最突 出表现是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起义频繁

[分析]学生易错选A。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是分封制的瓦解,C项反映的正是分封制瓦解的情况。各诸侯国的变法是加速奴隶社会崩溃的因素,不是表现。

3.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人口增多 B.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中心

C.成为诸侯国的都城 D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分析]学生易错选B。B、C项说的是同一层意思,如果选B就没有理由不选C。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对政治中心有依赖性,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往往是政治中心,然而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中心,并不全都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城市,譬如咸阳。只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形成新兴的封建城市,没有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积极 作用的是

①奖励军功 ②奖励耕织 ③重农抑商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A。题目强调的是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燔诗书而明法令”有利于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它们的消极影响要到以后才逐渐暴露出来。

5.商鞅变法时,制作“铜方升”这一“标准器”的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

[分析]学生易错选D。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商鞅变法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是整个变法产生的影响,制作“铜方升”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

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学说精华的是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A 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B。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②④反映的正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而①③反映的是老子的客观唯心论思想。

7.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分析]学生易错选B。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思想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百家争鸣”与国家分裂、“独尊儒术”与国家统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8.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秦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铜钱仿照的式样

D.秦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分析]学生易错选B。圆形方孔钱的使用是从秦国就开始的,所以从秦朝开始是错误的;秦国已实行郡县制度,但在全国推行是在秦朝,所以B是正确的。

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 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决

[分析]学生易错选B。“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既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也有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目的,但B从属于C。

10.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

A 中央机构 B.地方建制 C.皇帝权力 D 独尊儒术

[分析]学生易错选D。题目要求从中央集权体制角度进行比较,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制。从加强思想控制的角度看,西汉与秦朝是相似的,都是尊崇一家学说而排斥其他学说。

11.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

①张骞通西域 ②甘英出使大秦 ③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④安敦遣使来汉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A。张骞通西域属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的范畴。

12.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

①社会动荡 ②佛教的欺骗性 ③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④统治阶级的支持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学生易错选D。佛教的欺骗性是佛教广泛传播的条件,但不是社会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8
时间
任务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