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下祟祯帝

祟祯皇帝一生操劳,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继日的批阅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劳、恐惧、痛苦、烦躁与焦虑之中,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为了百姓竭尽全力,自溢时仍不忘百姓,遗诏曰“宁贼分裂吾身,勿伤百姓一人”,如此爱民之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认为他配的上千古一帝这个称号,大家认为呢?

崇祯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个生不逢时、无力回天的悲剧式皇帝。

崇祯帝很勤政,有志向,登基后很想有所作为,中兴大明皇朝。
上任的第一板斧,砍向客、魏集团。客,是客氏;魏,是魏忠贤。
这一举措,既得心应手,又颇得人心。
但是,关内的农民军,关外的八旗军,两拳打击,双重困扰,导致崇祯帝内外交困,焦头烂额。
本来,崇祯帝应当在“中兴之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进。
但是,崇祯帝生不逢时,加之其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性格,结果事与愿违,出现悲剧。

备注:
清朝乾隆皇帝亲自修订的《明史·流贼传》中说: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 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由此可见,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崇祯帝兢兢业业,勤勉勤俭。
可以说,崇祯帝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生不逢时、无力回天,可以概括崇祯帝的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2
崇祯自律方面做得不错,不同于末代皇帝那么沉迷酒色,也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与社稷同存亡。
不过千古一帝还有牵强,并未创造伟业,而且崇祯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刚愎自用,在接手时明朝虽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假如运用得当,也挽留败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3
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缢身亡,为江山社稷而死,终年35岁,在位17年。个人认为连年天灾大旱是灭国的主要原因。
第3个回答  2013-10-23
明朝末年的最后一个皇帝祟祯,虽也敬业,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明朝灭亡,其中一个原因是祟祯皇帝多疑,对官员惩罚过多、过滥。清洗的大臣不是几个,而是几百个。仅以兵部尚书职位而论,14位兵部尚书就有13位被惩处。
一、崔呈秀 下场:自缢死
二、阎鸣泰 下场:遣戍死
三、王在晋 下场:革职查办
四、王洽 下场:下狱死
五、申用懋 下场:革职查办
六、梁廷栋 下场:服毒死
七、熊明遇 下场:革职查办
八、张凤翼 下场:服毒死
九、杨嗣昌 下场:服毒死
十、傅宗龙 下场:革职下狱、战死
十一、陈新甲 下场:砍头
十二、张国维 下场:革职下狱、自缢死
十三、冯元飙 下场:因病退休
十四、张缙彦 下场:明朝灭亡、遣戍死
到了崇祯朝后期,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朱由检的滥杀也日趋严重。一个城市沦陷,就把守城的将领杀掉,一个地方沦陷,就把守地的首长杀掉。陕西省华亭县(今甘肃华亭)县令徐兆麟,到任只七天,照样依法处斩。
这种极端惩罚官员的作法,最终无能将以御敌,将大明王朝断送掉。至少留下了几点启示:
一是为政之要要依法依纪进行,不可凭官长的好恶进行。
二是要克服封建思想的残余,片面惩罚主义不会有长远的实际结果。
三是处理一个人要起到教育一群人的作用。当前惩防体系建设既要加大惩处力度,又要加大预防力度,使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4个回答  2013-10-23
亡国之君,惟一成就组织编辑了‘’时宪历‘’。就是我们仍在用的夏历、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