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中钢琴家为什么非要穿越美国南部巡演?

如题所述

《绿皮书》中钢琴家想要身体力行消解种族歧视,展示黑人艺术家风采,所以选择去美国南部巡演。

《绿皮书》的时间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专门为黑人所出的“Green Book”,指明了美国南部哪些地方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片名《绿皮书》就来源于此,表面上为了黑人的便利,实际是种族歧视的无奈产物。

电影中钢琴家Don Shirley是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有博士学位,谈吐不凡,吃穿住行也很讲究。他常被上层白人邀请去表演,却从没真正地被平等对待过,同时也与自己的族群有着很大鸿沟,他不像很多黑人那样喜欢社区群居,他不熟悉黑人喜欢的歌手音乐,他没吃过炸鸡(更加没用手拿着吃炸鸡),所以他“不黑不白”,是个像白人的黑人。

在Don Shirley面试前来应聘当他司机的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时,他穿得像个非洲酋长,华丽的衣服和各种金色配饰,想极力展示自己的黑人身份,但言谈举止又,Tony则是像黑人的白人。

穿越美国南部的巡演为期8周,足迹遍布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印第安纳、爱荷华、肯塔基、北卡莱罗那、乔治亚、田纳西、阿肯色、路易斯安纳、密西西比,最后到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黑人老板和白人司机之间的种种差异,一路上斗嘴碰撞,给观众带来了许多笑料。Tony也目睹Don Shirley遭遇各种歧视,Don Shirley只能住专供有色人种的破败汽车旅馆,Tony却能住正常的酒店;Don Shirley受邀去富人高级住宅演出,却不被允许使用白人的洗手间,只能去院子里小树旁的简陋厕所;Don Shirley在一个城市的酒吧因为是黑人就被围殴;当Don Shirley在商店想买一套西装,店主对白人黑人两副面孔,拒绝他试穿的要求;演出场所给Don Shirley的化妆间只是半间杂物间,也不允许他进入餐厅用餐……Tony很不理解,像Don Shirley这样厉害的钢琴家,原本可以在纽约的高档场所舒舒服服的高薪表演,却自己坚持要来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部巡演,后来同行的其他音乐家揭开了Don Shirley的初衷:向南部的人们展示黑人也可以优雅地弹钢琴,肤色虽然不同,但都是美国人,不需要剑拔弩张,艺术可以消解差异增强民族凝聚力。Tony也被Don Shirley感动了,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和影响,缔结了深厚友谊。

说起来挺唏嘘的,即使是Don Shirley这么厉害的钢琴家,也只能被唱片公司打造成有色人种艺人。但最后在底层小酒吧,他抛开了心结,尽兴演奏一曲最爱的古典音乐,这场肆意随性的弹奏,是钢琴家隐忍到极致的爆发,也是对种族歧视最动情的控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8

电影《绿皮书》中的男主角、黑人钢琴大师唐·谢利(DonShirley),之所以要到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演,主要是希望以身作则,用高雅的音乐、渊博的学识和得体的修养,向抱有刻板印象的白人发出无声抗议,目的是试图改变他们心目中黑人的负面、刻板印象,同时,试图证明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交流、理性对话、寻求理解和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族歧视问题。

电影中唐经历了各种种族歧视事件,在最后一场演出前,托尼与乐队的另外两人聊天中,了解到了唐本次南方巡演的原因:光靠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句话,基本概括了唐南方巡演的真正目的。

唐心里很清楚,此次南方巡演是一个“火坑”,自己很有可能因为肤色和种族原因,而身处险境,但使命感驱使着他必须去这么做。

出发前,唐就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比如,他出人意料的给托尼的妻子打电话,希望她允许托尼为自己开车,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像托尼这样用拳头“公关”的粗人,自己的巡演一定是凶多吉少。比如,他和印度裔佣人意味深长的对话,也暗示了他为了尊严宁愿赴死的决心。

其实,唐很清楚自己不过是白人眼中的“提线木偶”,但是,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试图改编人们的刻板偏见,重塑黑人的形象。然而,在台上,他用才华和实力进行一系列展示,到了台下,他努力发出了一系列无声的抗争,这个世界却没有任何改变。


大雨中,唐不再是平时那个温文尔雅、内敛克制的样子,他愤怒的说出了这段震撼人心的独白:

“那些白人富翁花钱请我给他们弹钢琴,这样显得他们很有文化。我一下台,就又变成了那个他们不屑一顾的‘黑鬼’!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

这句台词,展现出唐对人们的失望,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失望呢?

“因为一时冲动值得吗?暴力永远无法取胜,托尼。只有保持自尊你才能赢,自尊总能获胜。”在被警察找茬被抓之后,唐对托尼说。在他心目中,暴力抗争解决不了问题,无论是代表白人至上的“3K党”还是代表黑人权利的“黑豹党”,都没办法通过暴力,根本性的解决问题。

尽管,在那个种族歧视盛行的年代,各种族平等相处的期望前途茫茫,但总有像唐这样的人,希望于用一己之力,试图改变不平等的现状。他,不仅是一名伟大的钢琴家,更是一名伟大的勇士。

第2个回答  2019-03-08

去黑人与白人冲突严重的南方巡演,是为了改变大众看法,改变种族歧视。

白人们愿意听唐这位黑人钢琴家的弹奏,通过一场场巡演唐把他的弹奏带到了种族歧视严重的地区。

以音乐为媒介,让黑人与白人互相间增加了解,以期消除对彼此偏见。

在纽约表演的报酬是巡演的三倍,且不用长途跋涉,但唐还是选择开巡演,说明他渴望改变种族歧视。

在巡演地区人们愿意听唐弹奏,在台下却没有给唐尊重。

不让唐使用室内的厕所,让他去室外的简易厕所,唐虽有不满,但没有发怒,选择让托尼开车载他回酒店上厕所。

在巡演最后一场唐的休息室是杂物间,招待宾客的餐厅不允许黑人进入就餐,唐当然也被不许进入。

对待受到的歧视唐起初选择忍受,给人感觉温和,从回酒店上厕所可看出;但在最后的巡演唐说了不,不被允许进入餐厅的他选择拒绝表演。

原先唐选择忍受,可能是怕表达不满会带来冲突,会不利于消除种族歧视。

选择说不应是受了司机托尼的启发,那夜俩人在旅舍同住一间房。

唐对在抽烟的托尼说: “你在哪都要抽烟吗?”托尼喜欢抽烟,在巡演的开头唐让在车里抽烟的托尼把烟灭过。托尼熄掉烟的同时回说: “不知道,你不喜欢只要说一声就可以了。”

情节大概是这样。

拒绝表演后唐和托尼去了家满是黑人的酒吧,并弹了那的琴。

拒绝表演是有可能不利于消除种族冲突,但换角度去想。

请唐去餐厅与大家一起进餐,餐后大家听唐与伙伴的三重奏,欢乐融融,这岂不是很美好。

某回因托尼和警察发生冲突,唐和托尼被关进警局。

唐通过给朋友打电话求助得以脱困。出来后唐报怨托尼,觉得是托尼让他给他朋友找麻烦了。

唐的朋友是国家司法部长,唐说: “他的朋友和他朋友的兄弟正在改变这个国家。”

从这觉得在改变种族歧视路上唐不是一个人。

唐是位勇士,对受到的歧视没有逃避,也没暴力回击,而是去努力改变,去让大家走到一起。

看片过程想起学过的课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内容呼吁平等,希望黑人与白人能友好相处。

第3个回答  2019-03-09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尽管南北战争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但是美国的种族隔离依然非常严重,尤其是在南方各州,越往南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生活在北方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心理学,音乐学和宗教学三个博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以及艺术家,他之所以要在南方对黑人歧视严重就连出行住店都没有自由的时候坚持到南方巡演,一是为了利用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去告诉消解黑人和白人之间的隔阂,去改变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二是为了给自己这个因为生活在白人社会被异化的黑人寻找身份认同。

首先是消解白人对黑人严重的种族歧视,在南下巡演的这一路,他体会着社会对一个黑人的一切偏见和歧视。小到认为黑人都爱吃炸鸡的刻板印象,大到因为是黑人在酒吧被白人痛打,因为是黑人被西装店拒绝试装,因为是黑人被餐厅拒绝提供食物,以及一路上只能依靠绿皮书来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都无时无刻在提醒着谢利自己的黑人血统。因为是黑人,他不该出现在白人的专属场所,不可以住白人的酒店,甚至不可以在夜间出现在路上,谢利体会一次就已经怒火攻心,而他的同胞们却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场景里,这一点尤其让谢利痛心。谢利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来告诉世人黑人除了肤色不同,也是和白人一样的活生生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变得和白人上层社会一样优秀。去向自己的同胞证明,那些对黑人仅仅因为肤色的区别待遇是毫无道理而且极不公平的。

此外,这次旅程也是谢利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谢利出生在对黑人相对宽松的北方,从小就跻身于白人社会,和白人一起上学,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学会了白人咬文嚼字的语法,以及考究优雅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让他和同胞黑人们相去甚远。但因为他天生是个黑人,哪怕在白人的制度下取得了许多成就,甚至给总统演奏过,也无法改变他是黑人的身份,天性细腻敏感的他是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种区别待遇和被文明包裹起来的歧视。现在的他,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纯粹的黑人,在那场和托尼的雨夜争吵里,他也明确喊出了自己“不黑不白”,找不到身份归属,只能自己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城堡里的尴尬处境。所以这一次南下巡演,也是谢利寻找自我认同的一个过程。片中谢利和黑人同胞的相处镜头并不多,但就是为数不多的那么几处对比镜头还是让人震撼,一次是谢利的车在路上出现故障,西装革履的他优雅地靠在车上等着司机修好车,而公路对面则是一大群生活穷苦朝不保夕的黑人农民在辛勤劳作,这一次,他和同胞们离得很远很远。一次则是他因为是黑人在餐厅被拒绝服务他决然离去和餐厅里的黑人服务员们的忙碌身影,这一次,他和黑人同胞们虽然离得很远,但心中体会着相同的愤怒。最后一次则是在橙鸟餐厅里,谢利终于融入到自己的族人中去,和他们一起演奏,也预示着谢利解开了关于自己身份的困惑,找回了自己的那一份与其他黑人同气连枝的感觉。

第4个回答  2019-03-09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在中国大陆上线后,票房大卖,它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在北部享有优质的生活、受人尊敬的顶尖爵士钢琴家唐为去南部巡演而雇佣“解决能力强”的意裔美国人托尼,与其在巡演途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钢琴家唐放弃北部舒适安逸的上层生活,却选择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部巡演,不得不说鼓足了勇气,作为黑人种族中的一员,自打出生起,便背负着他人的歧视生活,在北部,他虽有优渥的生活,但北方的白人也只不过是将他当成一个弹钢琴的“奴隶”,一下钢琴台他依然是“黑鬼”,从未受到过公平对待的他生活的格外压抑,一方面难以融入自己族群的社区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被白人种群所接受,这催生了他的南部巡演,而其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前期,北部与南部斗争激烈,此时巡演能够推动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让南部的白人看到黑人身上的艺术天赋,改变白人对黑人的固有成见,消除黑白种族歧视,同时从未接触过底层黑人生活的他,与自己的族群有巨大的鸿沟,借着巡演,他可以接近自己的族人,看看在美国广阔原野上辛苦挣扎的同伴们的生活。

由于美国历史的特殊性,自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北部逐渐接受工业革命民主化思潮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迅速,而南方却实行黑人奴隶制,因而在南部的黑人不被当做人来对待,他们不能在黑夜出去,不能在高档的餐厅吃饭,不能去酒吧,不能拥有体面的工作,只能一代又一代地替白人卖命,但是黑人钢琴家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礼仪,与白人除了肤色上并不差什么,却屡屡受到歧视,巡演路途从北部的纽约一路向南,越往南,歧视便越发严重,到后来,唐与托尼甚至因为黑人在天黑之后不能出现在小镇上而被警官拦下并且遭受屈辱入狱,最后被邀为主演嘉宾的唐因是黑人竟不能在餐厅用餐,足见其荒谬可笑。影片每一处都彰显着对黑人的不公待遇,影片名“绿皮书”亦是其一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