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如题所述

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他在位期间可谓披荆斩棘,一路开挂,平三藩、收台湾、战俄国……可这么强势的一个皇帝,晚年却为皇位的传递而苦恼万分,留下了九子夺嫡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单说九子夺嫡,康熙帝的这些皇子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做,非要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夺嫡之争呢?

一、

我们首先讲讲清朝的王爷们,到底逍遥不逍遥?

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爷们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胁。参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风华》,汉王为什么死也不肯离开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

当然,电视剧是戏说,真正的皇权社会,由不得你不愿意,只要到了岁数,必须离开京城去就藩。没有圣旨,就算亲娘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着,不得擅自进京,钱是不少,但是政治权力,几乎为零。

至于这些王爷们有无可能继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祯帝。前一任皇帝无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继承人还在就藩地斗蛐蛐呢,“咣当”一下,皇冠砸头上了。

就算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当个闲散王爷还是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福王朱常洵,当年离京到河南洛阳就藩,万历皇上一次性就赏赐良田四万倾,连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还有盐税、茶税、乱七八糟的税收,均归朱常洵。

不过也把他养成了硕鼠,甚至于民间传闻洛阳富于皇宫,据说洛阳被李自成攻陷后,福王朱常洵连同几头鹿放在一起煮熟,众人分吃“福禄宴”。

当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时,正赶上大明朝内忧外患之计,没能落得个好下场。但明朝的王爷们对于清朝的王爷们来说,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也算是逍遥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爷们就要苦逼得多,或许是他们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规矩:

"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

当然,也不能离京, 虽然有些王爷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但是经济收入主要靠朝廷发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禄越高;二是职务,职务越高,俸禄越高;三是朝廷赏赐的庄园、矿山、铺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额外收入,比如节日赏赐、属下孝敬、职场潜规则等。

貌似收入不错,实际上开销更大,我们熟悉的《雍正王朝》剧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为府上的开销过大,而不得不借国库银子。

也就是说,清朝这些王爷们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如果不能勤俭持家,维持生计都成问题。

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爷们,爵位并不是百分百继承的,而是递降的。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地讲,比如皇上封了一个亲王,亲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为郡王,后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往下传不了几代,先是妾的儿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后侧室的儿子也没有爵位了。

而且前面所说的继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状态下,因为王爷们的儿子们还需要考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翻译、骑射、布射,只有考到全优才能获得应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亲王,自己也捞不到爵位。

三、

第三点,康熙帝的儿子都封王了吗?

在《雍正王朝》中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发生后,康熙帝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实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视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周岁就被立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对老八胤禩不待见,也完全在于他是系辛者库女所生,所以康熙朝连个郡王都没获封。而看起来傻乎乎的老十胤娥(䄉)就因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为郭郡王了,这也是老八胤禩拉拢他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封王的众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亲王,为和硕亲王,没有参与夺嫡。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多罗淳郡王,也没有参与夺嫡。

其他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硕诚亲王、老四雍亲王、老十敦郡王,其余都没有封王。

而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为魇镇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废。

而康熙帝一共有几十个儿子,没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后来的夺嫡热门人选老八胤禩,也不过被封为贝勒。他的廉亲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稳定人心,才封的。

这么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禄必然就低,生母那边,也就是姥姥姥爷那边势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遥自在也难。

更重要的在于,下一任皇上怎么看待他们,如果自己亲爹这里混不上个王,提前押宝一个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过要冒很大的风险。显然这一点上,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就眼光不行,押错了宝,最后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个惨。

四、

实际上,九子夺嫡不过是说书先生的噱头罢了,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真的争得死去活来。

因为关键不在于“夺”这个字,而在于“嫡”这个字,而这个“嫡”,关键要看从谁的肚子里钻出来。这玩意不是你长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夺了,而是在你还是小蝌蚪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之所以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并不是皇子们出了问题,而是皇上出了问题,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夺,顶多四个。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两次被废,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康熙帝希望他做什么。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为嘉靖帝只有这么一个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废了多少遍了。

而真实的历史,也不过如此!

人岁数大了以后,莫说是皇上了,就是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子女们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点遗产。历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来的,也只有英国的威尔士亲王查尔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权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权力,不同于嘉靖帝,康熙帝是决不允许在自己的朝廷出现另一个小朝廷的。显然那些过早押宝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拥护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盘上跑马圈地,这一任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安危,毕竟能挡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过一个行为联想出太子要刺杀自己吗?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

五、

眼看着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会怎么想?

当然得为未来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会驾崩,驾崩之后的皇帝会怎么对自己?

既然无法预测到,但总有历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干了些什么:

努尔哈赤作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争夺来的,不是老爹传下来的。到了皇太极即位,那就不一样了,努尔哈赤封的四大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给皇太极的代善,其余三个没有一个好下场。

不仅对兄弟如此,对自己的小妈,也就是多尔衮的亲娘,努尔哈赤大福晋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这个仇多尔衮算是记下了,一直在韬光隐晦,等皇太极一死,不仅睡了他儿媳妇,豪格的老婆,据说连孝庄皇太后都差点搭进去。

顺治帝是眼巴巴地看着这一切啊,传说他出家当了和尚,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豪格也罢,多尔衮也罢,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尤其后者,死后也不安静,被挫骨扬灰了。

康熙帝即位总要好多了吧,毕竟他兄弟少,而且都还在吃奶的年纪就跟皇位错开了,没有灭他们的必要。但是顺治帝留下的顾命四大臣就不妙了,这四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个故事想必大家也听烂了。

索尼算是幸运的,不过父债子还,他儿孙就没这福气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废的同时,四大辅臣全都完蛋了。

太子胤礽被废,其余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们要夺嫡,而是康熙帝这个老爹逼着他们去夺。

嫡子被废了,剩下的皇子谁怕谁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实力吗?

不争的话,万一哪一天看我不顺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赶上他娘跟我娘争过宠,得,没跑了。趁着还能一搏,索性就赌一把吧,就这样,剩下的几个皇子迅速结党,向皇位进军。

康熙帝还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后必然会冲兄弟下手,这已经成了他们家的传统了。于是留下了圣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了。

但还算仁慈,最起码,你们的老婆还是你们的老婆,你们的老娘,还是你们的老娘,不过是圈禁到郁郁而终,总比真刀真枪上强得多。

倒是他儿子,弘历这小子当上皇帝之后,对兄弟已经没兴趣了,对死去的老子倒是兴趣十足。把他爹费尽心思弄出来的辩白书《大义觉迷录》,硬是给禁了。还把老爹指定的全国宣讲人曾静,给凌迟了。

由此可知,别说是王爷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之后,都有可能被儿子坑,哪里有逍遥自在一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30

看过《康熙王朝》人对其中九子夺嫡剧情的印象应该十分深刻,在夺取皇位中的腥风血雨步步令人胆战心惊。有些人就十分不解,皇位只有一个,如若真的能争到皇位,那便也就算了,可是这几率是十分小的,若在争皇位中冒犯了未来的皇帝,当其继承皇位后,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安安分分地做一个王爷不好吗?

当时的康熙皇帝有二十四个儿子,有九个参加了皇位的争夺。"九子夺嫡"这个说法如果具体考究是不准确的,嫡子指的是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大儿子,所以,这个大皇子生下来便是储君,即嫡子,不过,九子夺嫡中的"嫡"可能是用来代指储君的。在史书中这一段被称为"康熙废储",同时这一事件也是九子夺嫡发生的直接原因。

最初,康熙立胤礽为太子,也就是当时的二阿哥。但是这个太子越发表现的荒淫暴戾,在朝中结党营私。直到康熙忍无可忍,宣布废除太子。这就给了原本觊觎太子位的众多阿哥一个机会,虽说是九子夺嫡,但真正争取皇位的只有四到五个阿哥,其他的皇子都是有派别和站位的。

人们对权力的欲望是无穷贪婪的,能做皇帝的机会,为什么甘于做一个王爷呢?太子之位的空出,让所有的竞争者都不愿意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成功,为一国之主,载入史册为后人敬仰,这样的诱惑任何人都难以抗拒。除这个原因之外,促使九子夺嫡场面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清朝的王爷制。

现代人看来,王爷的生活十分优越,而且地位崇高,又是皇帝的兄弟,在宫中也可以说是万人之上,还不需要像皇帝那样天天为政务劳累,批改奏章。总之,王爷在大部分人眼中,就是那种有钱,有势,还不需要工作,整天游山玩水,逍遥快活的形象。

可事实远没有那样简单。清朝的皇家子弟是十分的注重出身的,一个皇子想被封为王爷,很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皇子生母的家世,如果生母的出生为奴婢,则就算是皇子也很难被封为王爷。

不仅如此,清朝对王爷还有一个特殊的制度——爵位递降制。就是说,假如一个皇子被封为王爷,那么他正妻的长子成人后所受到的爵位会比他低上一级或几级,除非立有军功或受到其他封赏。而他的妻妾们的子嗣爵位会更低,这样延续到最后,甚至会没有封位,贬为平民。就是这些皇家子弟不能接受的。

并且大部分皇子在年轻的时候多多少少都参与过皇位争夺,他们之间多少都会有些隔阂,可以说所谓的兄弟情已经被权力的欲望吞噬的一干二净。所以他们都深知,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当上了皇帝,剩下来的所有兄弟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只能去争夺。但那些既没有本事又没有勇气去夺皇位的皇子,能选择的那就只有站位,选择一个有优势的皇子,投入他的阵营,但即使这样风险仍然很大,所以这样看来,生在皇家也并非一件幸事。

退一万步说,就算一个皇子他从来没有招惹过未来的皇帝,而且平平庸庸,对皇位不抱有念想,对皇帝也造不成任何威胁,而且生母的家世也不错,在这种情况下被封为了王爷,那么就代表他一生无忧了吗?并非如此。清朝的王爷需要参与政务处理,稍微有点文化会被分一个小文官做,会点武功便会被派到军队工作,或是被发往边疆。若是在朝廷中站位不对,一旦被皇帝视做威胁,还会被各种打压,甚至圈禁。

"九子夺嫡"以雍正帝登基告终,而失败的大皇子和二皇子被终身圈禁,三皇子被派去守康熙的陵墓,后被关押直到死亡。八皇子被逐出皇族,迫其改名,死于狱中。九皇子被派往西北接受军务,没有任何的身份,与充军没有区别,后死于押送回京的路上。十皇子获罪入狱,直到乾隆登基被放出。

皇位的争夺一输便赔上了一生,但谁让他们生在皇家,那个九五至尊的位子,争不争由不得他们。那一点点的兄弟情在皇位的争夺面前,在权力的面前,脆弱得不如一棵海浪中的稻草。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王爷做,只能在腥风血雨中撕破脸面,去争夺那个鲜血淋漓的皇位。

第2个回答  2021-01-30

历史上的皇子们,或许都会为了想当皇帝而产生冲突。然而要说起冲突的激烈状况,康熙的儿子们发生的矛盾是最严重的,别的家族几乎比不了。

皇子们起冲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皇帝和王爷之间的待遇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威和最高级别的享受,然而王爷们却活得小心翼翼。

王爷们不能去想功名利禄,倘若他们有这个心,想干出一番大事,立刻就会让皇上起疑心。他们不能相互串门,只能牢牢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游览国家的美好风景。如果要进入京城,则必须有特殊原因,并且还必须获得皇帝的许可。他们不能太呆了,但也不能太明智。太呆了当然会受到惩罚,但是如果太明智了,皇帝会认为您正在笼络人心,并且会非常害怕您。一旦皇帝惧怕王爷,他要么就会拿掉王爷的权利,要么找到杀死你的方法。就算不弄死王爷,王爷也活在皇帝的监控之下。

简而言之,王爷的唯一目标就是活着,像猪一样生活。

如果拿王爷和皇帝对比的话,两者之间无论是权力还是待遇,差距实在是不小,于是王爷才会拼命争取当上太子,然后才有可能继承皇位。因此,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清朝的皇子不是这样。自从努尔哈赤的时候起,享受丰富待遇的都是当时的皇子,他们不会成为一方诸侯,而是全部住在京城中。他们全都手握兵权,八旗的兵马分别由各个王爷来掌握。他们还有参政之权,在朝廷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必须得让皇子们一起商议后再做决定。

简而言之,清朝王爷拥有很大的权力,所以根本没有必要闹起来。由于努尔哈赤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所以努尔哈赤去世后,众人最后商量了一下,让皇太极继位。当时,皇太极并不是嫡出的,更不是嫡长子,然而众人却都赞同了。而且他的支持者还有资格最老的代善。为什么大家并没有起冲突呢?因为每个人在朝廷上都有分量,而且他们又都在京城住着,手中还握有兵权,基本上权力都是相当的。过得非常滋润,于是不用费很大的力气。相反要成为皇帝,您必须承担很多责任,还要想法带着众人杀入关内去,这的确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后来,当皇太极驾崩了以后,皇子为了皇位而发生了纠纷。但是,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这些皇子可没有发生这种事。因此,清朝的王爷其实可以不用那么去做的。但是,为什么康熙的儿子们为何就打得不可开交呢?

我认为,康熙的儿子们会发生矛盾,本质性的原因就是康熙的儿子们看到了危险。因为他们看到,他们马上就会和以前汉朝皇帝们的儿子有着一样的结局,倘若只当个王爷而不当皇帝的话,下场会很惨的。

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实际上,尽管在清朝初期,王爷都有权有势。然而从皇太极成为皇帝以来,他一直在加强中央权力,提高皇帝的权力同时也削弱王爷的权力。从那时起,王爷就开始没有好日子过了。

例如,最初是代善和莽古尔泰以及阿敏和皇太极一起执政的。这三个人最初与皇太极是平起平坐的。然而后来,皇太极把阿敏和莽古尔泰都给办了,也拿走了他们手中的权力。代善看到情况不对劲,主动让位了。本来坐在一起执政的是四个人,如今只有皇太极一人掌权了。

除了朝廷外,皇太极还改造了军队。最初,八旗之间地位是一样的,皇太极上台后,将其掌控的两黄旗和正蓝旗变为“上三旗”,其余的旗就是所谓的下五旗。这样地位就有了明显变化,其实这样来看,王爷和皇子的权力都被削弱了,而皇太极的权力强化了。

皇太极驾崩后,因为他没有确立继承人,多尔衮经过了一番争斗后,终于掌握了大权。本来只是摄政王的多尔衮,却还是始终在加强中央集权。按理来说,应该由几个王爷一起当摄政王以此辅佐皇帝,然而多尔衮只同意济尔哈朗这一个王爷成为摄政王。而济尔哈朗什么事都不管,其实大师都是由多尔衮决定的。然后,多尔衮再次将豪格等王爷都给办了,并控制了顺治皇帝。由此造成的情况其实就是多尔衮自己说了算,其他王爷活得特别痛苦。

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就亲政了,然后他就干脆不让王爷们管事了。亲王阿济格还想处理政事,就被顺治帝给办了。这样就由外姓大臣处理政务了。这样,清朝的王爷就和汉朝的王爷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仍然住在北京,但是住在京城,又不能干涉朝政,使他们更加不舒服。

因此,在康熙成为皇帝之后,康熙的儿子们为了避免前朝的悲剧再度重演,别再出现王爷们那种凄惨结局,才会想方设法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加上他们在京城住着,而康熙又一直在培养这些儿子们,所以他们才有争夺的资本。最后,“九龙夺嫡”的惨状还是发生了。

第3个回答  2021-01-31

后宫佳丽三千,而皇帝只有一个,这就好像狼多肉少一样,后宫之中有无数的佳丽等着皇帝的临幸,于是这些妃子就开始耍手段,让皇帝更加关注到自己,宠爱到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减少皇帝能接触到其他妃子的时间。

每个人都会这么想,就这样后宫的大乱斗就开始了,而同时这么多的妃子都有一个标准是限制消费的,不然国库还没治好国就被后宫花完了。但同时,标准又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皇帝非常疼爱哪个妃子,那个妃子的衣食住行自然会大幅提升,享受到最好的待遇,这么一搞内务府就麻烦了,既有标准摆在这里,又有皇帝金口一开,难道内务府要去责罚那个妃子吗?这跟顶着人头去送给皇帝斩掉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内务府就得想办法了,来来去去也就只有一个办法,把那些不受宠的妃子的花销克扣掉弥补吧,反正他们可能一年到头都见不了皇帝一面,有冤也无处诉。

所以说如果后宫的妃子不争宠,恐怕连活着都成难题,而他们十月怀胎生下来的皇子自然就继承了这些恩怨,没出娘胎自前就已经有着很深的仇恨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确连着同一个父亲的血液,但他们的关系因为各自母亲而变得十分对立。尤其是某些皇子的母亲遭到后宫其他妃子的迫害就不幸去世了,对这些幸存的皇子来说,更加是难上加难。

于是这些幸存下来的皇子更是想着为自己亲生母亲报仇雪恨而追求帝位,或者已经有皇子放弃了报仇,但其他敌对的人会放过他吗?也只能追求帝位,只有登顶了才能保证平安。

要知道这些人是皇子,万一自己哪个兄弟上位了,在你安安心心想当王爷的时候,兄弟会痛下杀手以除后患,或者那些打算巴结皇帝的人某一天就被偷袭了呢?所以皇子之间的争,跟后宫之间的争,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第4个回答  2021-01-30

身为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虽然不是那么好当的,但还是充满诱惑性,让人欲罢不能。如果是寻常百姓,自然也只是想想而已,机会是很渺茫的,可作为皇子就不太一样了。

毕竟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位本身就是要传给自己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皇子自然机会是大大的。

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或者太子之位,亲兄弟之间大打出手的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当属大唐早期的玄武门之变了。

虽说接班人的选择是有一套制度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是大清,与前朝又有很多不同。

首先大清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康熙之前是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的,或者可以说是汗位推选继承制度,直到康熙才借鉴之前朝代的继承制度,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康熙就选定了二阿哥胤礽作为太子,显然这件事并没有成功,康熙五十一年被废止,更是由此引发了九子夺嫡乱象。

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在这九个阿哥中,又分为了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十四爷党。对于这些阿哥们来说,皇位的诱惑力是很大的,为此不惜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

毕竟争夺太子之位对他们而言,要容易得多。

很多人说,皇帝和王爷,虽然差了不少,可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王爷也不错。尤其是明朝的王爷,在封地就相当于汉朝时期的分封了,看似差了不少,但其实有封地、有钱有兵,日子倒也逍遥自在。

但是在清朝,王爷的待遇可要差多了。

很多人喜欢拿明朝和清朝做对比,大明采取的是分封制,皇子被分封到全国各地。而清朝的王爷则一群人扎堆留在北京,虽然待遇不错,但没有封地。

不管怎么样,大清的王爷也不是谁都好惹的,做一个王爷,倒也不错。

可是,康熙晚年还是爆发了九子夺嫡。其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个人的野心在作祟,另一方面那就康熙废太子导致皇子看到了机会。

如果太子之位稳固,自然没有话讲,虽然胤礽做太子时间很久,但是久而久之,皇帝和太子之间的这种天然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

太子也是一废再废,最终被禁锢。

那么有心之人必然会以此为机会,所以几个皇子之间你争夺我,明争暗斗,都在争取这个太子之位。

最终,随着阿哥们一个个退出政治舞台,老四成为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