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修改病句方法

如题所述

一、常见病句类型
⑴句子不完整,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⑵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⑶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⑷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⑸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⑹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⑺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
,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⑻此外比喻比拟不当,只代不明

二、辨析病句的方法
1. 语感审读法
在病句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果觉得别扭则要再做比较,明辨原因,以便加以修改。这是大多数学生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它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 语法分析法
对于一个句子,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各个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看它们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这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运用的方法,但是这应该是比较管用、比较准确的方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A. 找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看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有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B. 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以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指代是否明确,词语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当,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得当等等。
C. 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关联词语一般配套使用,不能配套使用的就可能是运用错误。
3. 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4. 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
三、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增删,能改一处解决了的,绝不改动两处,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变动越少越好,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修改的方法有增、删、调、换:成分残缺的“增”,成分赘余的“删”,不搭配、不照应的“调”,用词不妥当的“换”。
修改病句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语病。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语病”。如果我们能注意或识破命题者的这一“小花招”,就是慧眼识语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8
修改病句专项练习
一、辨析病句的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二、改正病句的方法:
1. 另外写上一个正确的句子。
例如:华老师经过细致的了解,武断地做出决定。
改正:华老师经过细致地了解,果断地做出决定。
2. 在原句上改,用不同于原来字体颜色的笔写上修改规定的符号。[提示: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换用号码 ]
例如:我们的课程基本全部结束了,目前进入到复习阶段。
3. 用文字说明如何改正。常用格式有:
A. 把“××”改为“××”; B.把“××”删去;
C.“××”和“××”对调。 D.把“××”调到“××”之前(之后)
例如: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都在仔细地检查天气的变化。(把“检查”改为“观察”。)
三、常见的句子错误(病因):
1、用词不当、2、成分残缺、 3、搭配不当、 4、语序颠倒、5、结构混乱 (句式杂糅)、6、指代不明、 7、表意不明 8、重复累赘 、 9、分类不当(概念不清)、10、前后矛盾、11、不合事理、12、不合逻辑、13、语言不得体等。
四、病句修改的原则
对症下药,有针对性。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
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适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
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
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如果是文段的综合改错,难度明显增大。先要认真分辨正确的句子和错误的句子,然后按照提示进行修改。
如果是应用文的改错,则先考虑改正其内容和格式上的错误,再改正病句,如果有错别字,也要改正
第2个回答  2012-10-28
⑴句子不完整,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⑵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⑶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⑷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⑸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⑹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⑺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
,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⑻此外比喻比拟不当,只代不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