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出五服”,什么是“五服”?

如题所述

“五服”实际上是一种丧服制度,讲的是在同一宗族中依据需要穿丧服的人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来确定丧服的类型。

要讲清楚为何会有“出五服”这种说法,还是要先讲一下我国古代的宗族制度与皇权的关系,总的来说宗族制度依附于皇权,宗族制度为皇权服务,皇权为宗族制度的发展提供法律、文化保障。

在古代就有“皇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的说法”,充分证明了宗族在古代皇权社会中力量的强大。那么在宗族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威胁到皇权的统治,皇权就要想办法来制衡宗族势力,所以提出了象征宗亲关系远近的制度“五服制”,出了五服以后。

家里即使死了人,也不用披麻戴孝了,有了喜事也不会专门去请,长时间的不联系,必然会导致关系的疏远,宗族关系疏远以后,不管怎样去发展,也不会威胁到皇权的统治。

“五服”分别指的是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这就是古代亲戚等级的计量单位,它们也指的是五种不同种类的孝服。“五服”的计算原则是“同父则齐,同祖则功、同曾祖则小功、同高祖则缌麻”,最亲的就是斩哀了,“父亲、夫君、祖父母”都在里面。

一旦出了五服,即使是同一宗族,家里出了丧事,也不用去穿丧服了,穿正常衣服就可以,也不用忌讳过年不能贴红对联。当然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能够看到所有的一代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出五服”看似是一种宗族现象,但实际上包含了很多古代统治者所灌入的政治统治因素,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这或许就是古代中国人可以跪着和君主讲那么久话的原因了。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已经不重视服制、宗族、宗法、族谱的管理发展了,应该对于这方面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是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扩展资料:

“五服”有4种含义: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参考资料:五服-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7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具体原则是:服制越近,即血缘关系越亲,卑犯尊的处罚越重,尊犯卑的处罚越轻。如果服制越远,则表明血缘关系越疏远,这种情况下,卑犯尊的处罚越轻,尊犯卑处罚越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父子相互之间的犯罪,如父亲打骂儿子,儿子没有控告的权利,即父亲免罪,如果儿子打骂父亲,则要处死,所以五服制罪的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

在《晋律》中第一次将五服制罪即“服制”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从此确立了后世的法定亲属等级制度。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同 ,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作成,只是做工不同。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服丧时间依次减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唐朝法律继承了晋律的以服制制罪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明确具体地列入律条。五服制罪体现了礼教要求的“亲亲尊尊”原则,越亲近的就越应该爱敬,如果侵害则要严惩。同时,财物上越亲的越应照顾,所以儿子偷着拿父母的钱财并不算偷,最多被训斥。

在依照五服制罪时,和现代人人平等的法律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古代社会中,一种行为有罪无罪,或者罪刑轻重,常常取决于当事人之间是否有五服内的亲属关系,以及关系远近。同样是斗殴,打了一般人,罪较轻,打了自己的长辈尊亲,如大功以上亲属,罪行尤为严重要入十恶之一的“不睦”罪,要受死刑。古代社会的法律等级制在五服制罪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3

为何会有“出了五服不算近亲”的说法?“五服”是啥,你知道吗?

第3个回答  2015-12-07
亲属关系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不算是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