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妈,但是总忍不住和她吵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上一篇《爸爸带我走出高考的阴影》的文章发出来后,我妈在微信上给我发语音说:“你怎么就写爸爸不写我啊?我对你不好吗?” 然后我说:“前几年我停薪留职去西安考试的时候你不是还说我没用,毕业了也不好好工作,不如***吗?那一次我真的差点抑郁。如果没有我爸或许没有我现在。”我妈回复说:对不起,那一次是我的错。

大概是几年来,第一次,我妈正面为这件事情说:对不起,那一次是我的错。好像这几年,我总纠结于那件事。每每在我妈自豪地认为她对我的培养功不可没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泼她冷水,明里暗里不止一次两次提到过从小到大她对我造成的“心理阴影”,即使我前两年写过一篇《妈妈,我爱你》的文章,我反思我对她态度的不好,感谢她从小对我的严厉,那篇文章更像是写给自己看的。因为我常常陷入忍不住对母亲态度不好,过后又心生自责的反复折磨中。我想提醒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母亲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她表达方式的不同,我应该要理解。但是其实,完全跳出这种“不自觉反应”真的很难。

所以这一次,我妈第一次很正式的在微信上给我发文字说,“对不起,我错了”的时候我看了几秒钟,好像突然什么东西就“啪”地散了。可能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让她明白不管以前她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的初衷是不是爱我是不是为我好,但是造成的心理伤害的确就在那了。但是她好像从来没当回事过,仍旧觉得她对我的“管教”非常有用。这一次看到我妈非常认真的说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突然就明白,我要找的答案就在这里了。

高晓松大学时和家人信誓旦旦地说要辍学走自己的音乐道路,于是抱着吉他去天津流浪,后来落魄街头被表哥领回家。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轻描淡写好像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 ,她知道自己儿子内心一定是不堪的,如果再多说也只是加深他的羞辱感。看,多么开化并且懂得维护孩子自尊的一个母亲,她给了孩子信任也维护了他的自尊心。而高晓松几乎从未提起过他的父亲,直到有一次在一个综艺节目里,他提起他的父亲,他说,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他的父亲有过过多的交流,甚至于从来没有问过他父亲一个问题。 一个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避免和父母进行交流?大部分情况下是,这个孩子在潜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或者,他对自己的父母并不信任。

在小朋友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时候应该是对父母表达欲最强的时候。即使那个时候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每天回到家就是想和爸爸或者妈妈说很多很多话。

大概在我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想和我妈说很多班上发生的事情。我站在她面前,正开口准备兴致勃勃地发表演说,她在看电视,一把推开口还来不及闭上的我,极其不耐烦地说,妈妈在看电视,别吵!自从那一件事之后,在高中之前我几乎再也没有和我妈说过学校里发生的任何事。大概是条件反射性地怕又被一把推开,陷入被晾在一边的尴尬里。

越是被轻视的孩子越想得到认同。 小时候我妈是非常在乎我的学习成绩的,我想很多人的爸妈都是。考好了母亲喜笑颜开还有奖励,考差了是一通责备:“你怎么那么蠢?”“你干脆不要读了好了。”“在你身上花的钱都白花了。”有时候甚至是一顿打;也有的时候是道德鞭刑——“妈妈好难受。”“是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都可以这样那样,而你是这样?”。“你能不能争气一点,妈妈在家长会上真的好丢脸”....

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包括现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父母。 一个在这样高反差态度下,时常不被认可的孩子很容易就在父母面前形成“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就是小心翼翼不敢在父母亲面前做一件错事,做了一件错事之后首先是用各种借口修饰自己的错误想让父母不要那么生气,在父母面前表现得非常殷勤乖巧和听话,在父母发完脾气后更加地讨好父母,生怕爸妈不再爱自己。实际上,一个孩子做到这个份上真不是因为他懂事,而是他怕受伤害。而父母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归为——我的方法奏效了,我的孩子因为我的责备变得懂事了。

这种孩子渐渐长大会形成两种性格:第一种,一直在讨好,为了父母而活;第二种,形成鸵鸟反应,对于过错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而不是面对。

《非暴力沟通》里面有提到,不要去评判一个人而是说出事实表达感受再得到回馈。

回到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件事。那已经是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半年了。一名新手销售半年没有产出是非常正常的,我在没一分钱存款的情况下停薪留职回了学校。那个时候我仍然在被母亲盖评判: 你很没用/你不如谁谁谁/花钱读的大学白花了/你之前那工作一点价值都没有不如当个护士,所以你就是没能力......而且是非常歇斯底里的那种,无论我如何解释。好像我就是她口里说的那种“不学无术”“贪玩啃老”的那类人。 那个时候她满脑子停留在对我工作的不满以及我停薪留职不工作没有收入这件事情上。

我想起小的时候,也是一直在被评判:你这不行那不行,这不如谁那不如谁。在小的时候,她自认为这种沟通叫做“激将法激励”,实际上这是一种“发泄是沟通”。

“发泄式沟通”带来的回应往往是“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里最明显的反应就是“以暴制暴”。 用更激烈的话语“还”回去,或者一方不再沟通和回应。这个时候谁对谁错都不重要了,双方都已经陷入了“发泄式沟通”里。

这在孩子小的时候其实并不明显,因为他小,还不敢做出这样的回应,等到再大一点,上了高中开始慢慢就会显现了。所以为什么很多父母说:“我孩子不和我说话,不和我沟通。”“我家小孩比我还凶,说不得。”作为父母的你想一想,是不是时常用“发泄式沟通”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很多年以来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为什么我对我妈态度不好,话说完后又很后悔,满心怀疑自己是个不孝顺的人。这几年我妈已经完全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待我了。相反地,她常常怕我生气,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我的“雷区”,而我的耐心程度在我妈面前会不受控制地骤降几个等级。

关于与至亲的沟通,我也一直在学习。后来看了《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这些书籍,我开始明白这些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它从来没有被妥善处理过,所以我和我妈常常关系紧张,时好时坏。我所有的“好教养”“好沟通能力”都给了除我妈以外的人。

或许这么多年,我和我妈的世界大部分都存在于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应激反应”里,即使我明白了我们关系紧张的根源,明白了她的出发点并没有问题只是表达错了,但是就算我明白,在心底里好像也没有真正走出来过。

直到昨天晚上,我妈在微信上说,对不起,妈妈错了。就这一句话我心下马上就有一股热流涌上。也许我要的只是一个道歉,孩子也是需要父母的道歉的,好像被阴影笼罩着的所谓“自尊心”一下就释放出来沐浴在了阳光下。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心怀感恩,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人世间。或许有时,我们应该原谅自己的情绪化。因为我们也即将成为父母。“我辛辛苦苦养你长大”不是绑架孩子的资本。

给他信任,给他自尊,用正面的沟通来进行交流,或许你也会拥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