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华夷之辩”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自唐开始华夷不再论民族吗?

如题所述

华夷之辩来自孔子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时期来自西北的犬戎攻破镐京,这给当时的中原各诸侯国带来不小的冲击。也就是此时,便开始有华夷的观念产生。

自此这观念影响中国后世几千年之久,在历朝历代中,对华夷的辩论也是尚未停息的。

在南北朝时期,胡人第一次占据中原地区,并建立自己的政权。由于占据人口数量毕竟在少数,在现实中大多数都得倚靠人数比重最大的汉族人。因为人口数量的悬殊,使得胡人在制度方面总是似有似无的防备着汉族人。然这也并不是排斥汉族文化,相反,他们也经常借鉴汉族文化,积极向汉文化学习。

对于“胡族”的界定,泛指非中原地区的民族。但唐代时期为何会积极接纳胡族的依附呢?有四个重要的背景原因。

    一:历朝接受外族文化的传统;二:唐朝李氏的母系中拥有胡族血统;三:民族融合的大环境下,两族文化渐渐统一;四:胡人带来的利益等等致使唐朝时期积极接纳胡族。

众所周知,唐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是数一数二的强国,盛唐时期的经济军事力量甚至一度成为世界之最。就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之下,各国派遣使者前来学习的自不在少数。

因此,在这一时期“华夷之防”便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夷夏”的划分从之前的地域、血统、族群渐渐过度到以文化为主要划分标准中来。

唐盛时期,统治者更是积极营造万国来朝的盛大场面,此时“华夷之辩”只是为了维护唐朝在胡人中间的统治。

各大臣的主张:“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是说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对各国已形成绝对的臣服,因而此时便无需讨伐,转而进入防御阶段。对于来扰华的一律严惩不贷,更要严加守护自己的疆土完整。因此无需消耗过多的兵力在征伐夷狄之上。

“夷夏之防”在唐朝时期,受到唐朝实力的沉浮而发生转变的。

安史之乱后,中央内部受到严重创伤。而设置在边界地区的藩阵权势日益上升,为平定安史之乱,中央大量调遣安西四镇精锐士兵保护内地,这就给吐蕃机会,于是吐蕃便攻占唐朝大量领土,一度直逼长安。此时的“夷夏之防”观念得以强化。

此时在文学方面,在韩愈等人的推动上,“夷夏之防”又是得以进一步强化,在《论韩愈》中陈寅恪先生说道:“故当时特出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远则周之四夷交侵,近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为古文运动中心思想也。”

所以在之后,唐朝走向衰亡后,社会中才渐渐产以文化分胡汉,而不是之前的民族分华夷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