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副词中“有点”的古今意义对比。最好能举几个例子。

如题所述

“有点”是副词吗?里面好像没有?不信你看看
一、 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 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子·徐无鬼)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例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另一个意思是“稍、略”。例如:
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二、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
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
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
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书·元帝纪)
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例如: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
不可,直不白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
3、仅,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时,古今是一致的。例如: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史记·乐毅列传)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意: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以表示“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一般只用在数目字前面,读去声。例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适”等表示正在进行;“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表示经常发生;“稍”表示缓慢地发生变化等等。
1、曾: 作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时间,相当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一是表示情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居然、竟”。这种用法今天已经消失,值得注意。例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2、尝: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战国策·魏策四)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四、情态副词
(有的教材把表示语气的副词另立一类,叫语气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和现代意义差别较大的有“且、固、盖”等等。
1、且: 在古代汉语常作连词用,和现代汉语“而且”意义相当。此外,还常作副词表示情态,有“姑且、尚且”的意思。例如:
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2、固: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许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盖: 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例如: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史记·孝文本纪)
4、表示反问语气的有“岂、其、宁”等。意思是“难道、怎么”。例如: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诗·郑风·褰裳)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战国策·赵策)
五、否定副词
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古代“不”的用法基本和现代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例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这是和“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例如:
功成而弗居。 (老子)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
“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例如: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
2、毋(无)和勿 :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这是和“不、弗”的重要区别。“无”和“毋”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
大毋侵小。 (左传·襄公十九年)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史记·项羽本纪)
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毋”和“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这种用法频率较低。例如:
欲无获民,将焉避之。 (左传·晏婴论季氏)
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 (吕氏春秋·为欲)
3、未: 表示对尚未实行的某种动作、行为或状况的否定。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僖公22年)
有时,“未”字只表示一般的否定,和“不”的意义比较接近。例如:
君未知战。 (左传·僖公22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
4、非和否: “非”和“否”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词。“非”所否定的不止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例如: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韩非子·五蠹)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
前例是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后例是否定叙述句中的谓语,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否”也是一个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词,它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相当于“不”或“不是的”。例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
“否”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
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 (左传·襄公30年)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李斯·谏逐客书)
六、表敬副词
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是从动词虚化来的。表敬副词可以分尊人和自谦两类。
1、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等。下面各举一例: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韩信曰:“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辛为信谢项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史记·苏秦列传)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君惠吊亡臣,一重有命。 (国语·晋语二)
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左传·成公13年)
子,一国太子,辱在此。 (史记·晋世家)
2、自谦的表敬副词,常用的有“窃、忝、猥”等。例如: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谏逐客书)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战国策·赵策4)
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 (后汉书·史弼传)
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 (后汉书·杨赐传)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七、指代性副词
指代性副词“相”和“见”,是两个特殊的副词,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意义上指代宾语,动后面语不再出现。
(一) 相:1、作一般副词用,表示互指。
(1)表示“互相”。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史记·孙吴列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递相”。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司马光《训俭示康》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商君书·更法》
2、 作指代性副词用,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1)指代第一人称。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莫相忘,即不要忘掉我) 《孔雀东南飞》
(2)指代第二人称。
若望仆比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不相师,即不以你为师) 《报任安书》
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相迎,即迎接你) 《三国志·鲁肃传》
(3)指代第三人称。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相率,即率领他们) 《孟子·许行》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相恤,即救助他们) 《论积贮疏》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莫相知,即不知道它是什么) 《三戒·黔之驴》
(二)见。1、作助动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被动。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不见保,即得不到保护) 《孟子·尽心》
人皆以见侮为辱。 《荀子·正论》
2、 南北朝以后,用作副词,在动词前,表对我怎么样。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即背弃我,言死去) 李密《陈情表》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见丁宁,即叮咛我) 《孔雀东南飞》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见用,即用我在小邑干临时工)
总结: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几个副词的主要用法。(1)曾,(2)且,(3)非、勿、毋、弗。
2、了解几个兼类词。
(1)“且”,除了作副词外,更多的是作连词。区别副词和连词的方法,是考察它同别的词的组合情况。位于动词、形容词前的是副词,位于动词、形容词或分句之间的是连词。
(2)“焉”, 作为特殊的指示代词,有时兼有语气词的性质,要注意分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0
寡妇年
第2个回答  2012-11-21
d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