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1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请言简意赅的介绍

不要人物生平介绍,只要获奖原因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得主

2000:吴文俊、袁隆平

吴文俊在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对国际数学领域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他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证明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彻底改变了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为信息时代数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现在中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2001:王选、黄昆

王选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应用自己的发明成果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形成产业,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中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推动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2002:金怡濂

他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

2003:刘东生、王永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在黄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地球科学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从1992年起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也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之一。

2004:空缺

2005: 吴孟超 叶笃正

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

2006年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 ,著名植物学家

2008年 两位科学家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位获奖者是被称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另外一位获奖者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2009年:孙家栋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王振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
2.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2:
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2
2000年度获奖人
吴文俊 (1919.05— )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 (1930.09— )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 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
黄昆 (1919.09—2005.07)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 (1937.02—2006.02)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 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
金怡濂 (1929.09— )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
刘东生 (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 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 (1932.11— )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研究员。
2005年度获奖人
叶笃正 (1916.02— )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吴孟超 (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
李振声 (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 (1924.02— )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 (1916.06— )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
王忠诚 (1925.12— ) 男,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 (1920.11— )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9年度获奖人
谷超豪 (1926.05— )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孙家栋 (1929.04— )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2010年度获奖人
师昌绪 (1920.11— ) 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 (1924.11— )男,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2]
2011年度获奖人
谢家麟 (1920.08— )男,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 (1922.05— )男,建筑学与城市规划 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建筑学院教授。[6]
第2个回答  2012-11-12
努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