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个年代的哪个兵器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兵器?

本人是设计类在校学生想设计一座有关中国古代兵器和军事的博物馆。
想请问各位高手哪个年代的哪个兵器是中国古代兵器或者是中国古代军事的象征?
感谢各位!
有劳各位网友再帮我想想举几个例子?
最好是一提中国古代军事或中国古代兵器第一个能记起的东西或是哪个画面等等!!启发启发我啊再次感谢!

  中国弩

  中国作为一个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古代长期的军事历史斗争中,中国弩代表了这一民族性格
  中国在近代火药武器的诞生之前,在投掷武器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我们祖先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战争技术高超的见证。回顾近代火药武器问世前漫长的岁月,弓箭一直是决定性的武器,没有其他青铜或钢制的武器起到能代替弓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人的祖先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广泛的使用弓箭。山西朔县距今2.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的遗址里出土了用燧石制造得箭镞,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最早的使用弓箭的证据。

  弓箭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史的一次重的大进步,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了可以利用弹性来储存来储存能量。发明弓箭这种复杂工具需要长期的经验的和知识的积累.中国古代认为“弓生于弹”,即为弓箭的产生与弹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由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这样的弹弓在中国曾广为流行,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还有人使用这样的弹弓。随着制弓技术的发展弓箭逐渐得到了改良。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箭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发展由单体弓而加强弓,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

  世界上许多的不同文明分别独自发展了复合弓,但是由于西亚斯基泰复合弓(一种双曲复合弓)这种自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复合弓传到了古希腊和罗马(似乎是共和国末期传入),西方人依此为渊源将他们所见到双曲复合弓都认为是斯基泰文化影响的产物。而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类的弓箭了--双曲复合弓的成熟形式,双曲反弯复合弓(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中国的汉字弓就是依据双曲复合弓的象形而来的。而且周朝出土的青铜器就有很多是反映射礼活动,而射礼所用的弓明显就是双曲反弯复合弓。在诗经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弓(即角弓,后来的有些儒家学者牵强的把角解释为装饰品)。

  在东周时期,中国复合弓的制造技术业已臻于成熟。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举凡材料的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 “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处也者,以为因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 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故称之为牛戴牛)。筋,即动物的肌腱,贴博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人。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特别是肌腔)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鱼组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晚近的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丝,即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而且要求择漆须色清。

  中国古代不仅对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工艺步骤也有细致的规定。“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白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复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制造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由于这个时期世界各地使用弓的材质差异,以使用单体弓为主的地区和已广泛使用复合弓的地区在拉弓的方式上产生了极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中国)射法。由于欧洲单体弓弹性差,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之比低,因此弓长较长,而中国的复合弓正好相反,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比甚高,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将积压手指。所以中国拉弓法用一个拇指(带指环保护)拉弦,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而欧洲单体弓由于角度较大,则可以用多个手指拉弓。而且使用指环作为保护是使用复合弓的标志之一,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环是在商朝的好妇墓遗迹中出土,诗经中也有大量记载。

  在中国制弓术逐渐成熟的时候,中国的射术也逐渐成熟了。中国古代强调,射箭的精髓不在于身形与手法,而是心念的专一。与御术要求“人心调于马”,剑术要求“与神具往”的要求是一致的。古人认为,必须心念专一、神定思去,才能够动作协调.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技术和器械的效能,甚而收到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之效 。《列子·汤问》中有一段很好的论述:“詹例曰:臣闻先大夫大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仿)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钓,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钓饵,犹沈埃聚抹,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而且而且,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射箭活动中精神气质和弓箭特性的互补关系。《考工记·弓人》中记载:大凡选弓,应根据射手的体形、意志、血性气质而有所差异:长得矮胖,意念宽缓、动作舒迟的人(安人),应使用刚劲的弓(危弓),配以柔缓的箭(安矢)。刚毅果敢,火气大、行动急的人(危人),交选用柔软一些的弓(安弓),配以剽疚的箭(危矢)。 人如宽缓舒迟(安人),再用柔软的弓(安弓)、柔缓的箭(安矢),箭行的速度就慢,射中也不能深入。人如刚毅果敢、性情急躁的人(危人),再用刚劲的弓(危弓)、剽疾的箭(危箭),就不能又稳又准地射中目标。
  随着防具的发展,对弓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远的射程,更好的准确性,这都需要弓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于是弓相应的也就变得更长,也就要求使用者更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超出了双臂的极限之后,人们就不得不去想其他的办法。在这种条件下弩就自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中国有优秀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加上中国战国时期青铜弩机的发明,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利器。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可见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由于弩是延时发射的,因此将张弦装箭与纵弦放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动作,无须在张弦的同时瞄准,这更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与弓只能用手臂张弦不同,弩还可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来张弦,所以强度可比弓大.因而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

  中国弩在问世以后的一千余年内是终是世界领先的除了中国复合弓技术先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发明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弩机。战国时期的弩机都是青铜制造的。 这是一种转轴连动式的装置,包括望山、牙、悬刀、钩心和键等部分。望山用于瞄准;牙用于卡弦,与望山铸成一体;悬刀即扳机;钩心联接牙和悬刀;键即轴销,将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臂后端的空槽内。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它的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使箭尾抵于两牙之间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钩心脱离悬刀刻口,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这是一种相当复杂而精巧的机械。弩弓的强度再大.只要轻轻扳动弯机,即刻便能发射。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福枪机相匹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汉朝时期的弩依照强度和张弦方式的不同分成擘张弩和蹶张弩两种。擘张弩的强度较小,用手臂的力量就可以拉开。《孙膑兵法》中这种小型的弩可以射到100步。有记载这种弩装备过汉军的重骑兵用于在冲击前进行最后的火力打击。蹶张弩的力量较大,用双臂的力量无法拉开。所以有“超足而射”的记载。战国时期韩国的弩弓是非常有名的,有记载可以射到600步。而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弩则可以射到900米的惊人距离。
  弩,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确切的说是早期汉民族提供了强大远距离的杀伤性武器。使得汉民族在对付游牧骑兵时处在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上。一方面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练习骑射,一方面可以凭借弩进行有效的防守作战。西汉文帝时晁错曾上书言兵事,提到汉军与匈奴相比有五个优势,其中的两点与弩有关。即弩箭远远的超出了匈奴弓箭的射程。在重视弩的汉代中国弩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比战国时代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弩手则成为汉军步兵中的精锐力量。
  另一个深远的影响则体现在对华夏日后的远距离兵器的发展上。随着实战的要求,弩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继续发展着。第一是对火力密度的要求,要求可以更快的射击速度,古人以此为目的设计出了连弩,而且在战国时期连弩就已经存在(战国楚墓出土)。连弩的使用高峰则出现在明末清初。距离远,威力大的连弩显然比早期的火药枪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第二是对武器的射击距离的要求。向着这一方向的发展最中导致了冷兵器时代射击最远的弩炮的出现。弩炮的发展由汉到宋发展到历史的高峰。宋时的弩炮(射程可考的1500米)不仅可以射击弩箭,还可以射击铁制的火药炮弹(一种爆炸武器。类似于近代炮弹,不过是投掷的)。

  中国诸葛神弩

  历史悠久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岁月中,一直处于科技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在武器的制作方面,出现了一种加强型的弩弓。这种弩弓之所以被称为诸葛弩,是因为人它是由三国时代西蜀的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诸葛弩是一种具有极高机械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先进武器,箭矢用铁制造,矢长八寸,谓之元戎,可以同时发射出十支弓箭,这使得一支装备有诸葛弩的部队提供了几倍于普通弓箭部队的强大火力支援,更加容易瓦解敌军的阵形。同时发出多支弓箭的优势使得命中的机率提高,对操作者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相类似的武器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普遍出现,即使是西方的军事历史书籍中都有提到它的存在,据说野蛮民族在获得了损坏的诸葛弩时,由于不懂得制造原理无法成功修复,只好将他们再次遗弃。在同一时代,诸葛弩是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远程武器。欧洲人直到公元十世纪才创造出制作简单、使用时需要花费较多准备时间的弩弓。诸葛弩是古代中国科技领先的标志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31
中国在近代火药武器的诞生之前,在投掷武器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我们祖先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战争技术高超的见证。回顾近代火药武器问世前漫长的岁月,弓箭一直是决定性的武器,没有其他青铜或钢制的武器起到能代替弓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人的祖先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广泛的使用弓箭。山西朔县距今2.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的遗址里出土了用燧石制造得箭镞,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最早的使用弓箭的证据。

弓箭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史的一次重的大进步,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了可以利用弹性来储存来储存能量。发明弓箭这种复杂工具需要长期的经验的和知识的积累.中国古代认为“弓生于弹”,即为弓箭的产生与弹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由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这样的弹弓在中国曾广为流行,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还有人使用这样的弹弓。随着制弓技术的发展弓箭逐渐得到了改良。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箭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发展由单体弓而加强弓,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

世界上许多的不同文明分别独自发展了复合弓,但是由于西亚斯基泰复合弓(一种双曲复合弓)这种自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复合弓传到了古希腊和罗马(似乎是共和国末期传入),西方人依此为渊源将他们所见到双曲复合弓都认为是斯基泰文化影响的产物。而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类的弓箭了--双曲复合弓的成熟形式,双曲反弯复合弓(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中国的汉字弓就是依据双曲复合弓的象形而来的。而且周朝出土的青铜器就有很多是反映射礼活动,而射礼所用的弓明显就是双曲反弯复合弓。在诗经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弓(即角弓,后来的有些儒家学者牵强的把角解释为装饰品)。

在东周时期,中国复合弓的制造技术业已臻于成熟。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举凡材料的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 “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处也者,以为因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 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故称之为牛戴牛)。筋,即动物的肌腱,贴博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人。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特别是肌腔)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鱼组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晚近的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丝,即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而且要求择漆须色清。

中国古代不仅对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工艺步骤也有细致的规定。“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白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复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制造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由于这个时期世界各地使用弓的材质差异,以使用单体弓为主的地区和已广泛使用复合弓的地区在拉弓的方式上产生了极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中国)射法。由于欧洲单体弓弹性差,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之比低,因此弓长较长,而中国的复合弓正好相反,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比甚高,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将积压手指。所以中国拉弓法用一个拇指(带指环保护)拉弦,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而欧洲单体弓由于角度较大,则可以用多个手指拉弓。而且使用指环作为保护是使用复合弓的标志之一,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环是在商朝的好妇墓遗迹中出土,诗经中也有大量记载。

在中国制弓术逐渐成熟的时候,中国的射术也逐渐成熟了。中国古代强调,射箭的精髓不在于身形与手法,而是心念的专一。与御术要求“人心调于马”,剑术要求“与神具往”的要求是一致的。古人认为,必须心念专一、神定思去,才能够动作协调.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技术和器械的效能,甚而收到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之效 。《列子·汤问》中有一段很好的论述:“詹例曰:臣闻先大夫大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仿)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钓,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钓饵,犹沈埃聚抹,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而且而且,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射箭活动中精神气质和弓箭特性的互补关系。《考工记·弓人》中记载:大凡选弓,应根据射手的体形、意志、血性气质而有所差异:长得矮胖,意念宽缓、动作舒迟的人(安人),应使用刚劲的弓(危弓),配以柔缓的箭(安矢)。刚毅果敢,火气大、行动急的人(危人),交选用柔软一些的弓(安弓),配以剽疚的箭(危矢)。 人如宽缓舒迟(安人),再用柔软的弓(安弓)、柔缓的箭(安矢),箭行的速度就慢,射中也不能深入。人如刚毅果敢、性情急躁的人(危人),再用刚劲的弓(危弓)、剽疾的箭(危箭),就不能又稳又准地射中目标。
随着防具的发展,对弓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远的射程,更好的准确性,这都需要弓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于是弓相应的也就变得更长,也就要求使用者更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超出了双臂的极限之后,人们就不得不去想其他的办法。在这种条件下弩就自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中国有优秀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加上中国战国时期青铜弩机的发明,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利器。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可见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由于弩是延时发射的,因此将张弦装箭与纵弦放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动作,无须在张弦的同时瞄准,这更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与弓只能用手臂张弦不同,弩还可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来张弦,所以强度可比弓大.因而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

中国弩在问世以后的一千余年内是终是世界领先的除了中国复合弓技术先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发明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弩机。战国时期的弩机都是青铜制造的。 这是一种转轴连动式的装置,包括望山、牙、悬刀、钩心和键等部分。望山用于瞄准;牙用于卡弦,与望山铸成一体;悬刀即扳机;钩心联接牙和悬刀;键即轴销,将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臂后端的空槽内。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它的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使箭尾抵于两牙之间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钩心脱离悬刀刻口,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这是一种相当复杂而精巧的机械。弩弓的强度再大.只要轻轻扳动弯机,即刻便能发射。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福枪机相匹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汉朝时期的弩依照强度和张弦方式的不同分成擘张弩和蹶张弩两种。擘张弩的强度较小,用手臂的力量就可以拉开。《孙膑兵法》中这种小型的弩可以射到100步。有记载这种弩装备过汉军的重骑兵用于在冲击前进行最后的火力打击。蹶张弩的力量较大,用双臂的力量无法拉开。所以有“超足而射”的记载。战国时期韩国的弩弓是非常有名的,有记载可以射到600步。而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弩则可以射到900米的惊人距离。
弩,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确切的说是早期汉民族提供了强大远距离的杀伤性武器。使得汉民族在对付游牧骑兵时处在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上。一方面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练习骑射,一方面可以凭借弩进行有效的防守作战。西汉文帝时晁错曾上书言兵事,提到汉军与匈奴相比有五个优势,其中的两点与弩有关。即弩箭远远的超出了匈奴弓箭的射程。在重视弩的汉代中国弩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比战国时代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弩手则成为汉军步兵中的精锐力量。
另一个深远的影响则体现在对华夏日后的远距离兵器的发展上。随着实战的要求,弩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继续发展着。第一是对火力密度的要求,要求可以更快的射击速度,古人以此为目的设计出了连弩,而且在战国时期连弩就已经存在(战国楚墓出土)。连弩的使用高峰则出现在明末清初。距离远,威力大的连弩显然比早期的火药枪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第二是对武器的射击距离的要求。向着这一方向的发展最中导致了冷兵器时代射击最远的弩炮的出现。弩炮的发展由汉到宋发展到历史的高峰。宋时的弩炮(射程可考的1500米)不仅可以射击弩箭,还可以射击铁制的火药炮弹(一种爆炸武器。类似于近代炮弹,不过是投掷的)。

中国诸葛神弩

历史悠久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岁月中,一直处于科技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在武器的制作方面,出现了一种加强型的弩弓。这种弩弓之所以被称为诸葛弩,是因为人它是由三国时代西蜀的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诸葛弩是一种具有极高机械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先进武器,箭矢用铁制造,矢长八寸,谓之元戎,可以同时发射出十支弓箭,这使得一支装备有诸葛弩的部队提供了几倍于普通弓箭部队的强大火力支援,更加容易瓦解敌军的阵形。同时发出多支弓箭的优势使得命中的机率提高,对操作者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相类似的武器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普遍出现,即使是西方的军事历史书籍中都有提到它的存在,据说野蛮民族在获得了损坏的诸葛弩时,由于不懂得制造原理无法成功修复,只好将他们再次遗弃。在同一时代,诸葛弩是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远程武器。欧洲人直到公元十世纪才创造出制作简单、使用时需要花费较多准备时间的弩弓。诸葛弩是古代中国科技领先的标志之一。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3
  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国古代从史前时期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个历史阶段里面,中国古代军队、民间使用的各种兵器和总的装备情况。
  最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开始引进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
第3个回答  2008-04-07
清朝

清朝的兵器都已经很完善,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艺,每一种都有他的特色,都有他的好坏,其实,兵器的用法住要在于使用者的技巧.例如,你得到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但技巧不行,同样打不过拿普通剑的高手.由此可见,兵器不在好坏,而在技巧.

清朝时,枪,弓,弩,斧,钺,剑,刀,矛,戟,棍,叉,耙,鞭,锏,锤,拐,链,扒,十八般兵器已得到完善,其中,枪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兵器的.

历朝历代,使枪的大将最多,而且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南宋时抗金英雄岳飞,就使得一手好枪法,在战场上杀敌如砍瓜切菜一般.

其次,在清朝得到完善的剑,受广大兵种的欢迎.
伏击兵一般100个中40个是剑盾手,上阵杀敌100个中30个是剑兵,可见,剑的使用广泛性.
但是,剑一般不能做主兵器,因为剑的重量很轻,所以通常做佩带,一手主兵器劈下,另一手就抽出剑拦腰砍去.
第4个回答  2008-03-31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很多,你所需要的效果就是让人一看见这东西就会在脑子里产生“中国古代兵器”和“中国历史”的画面。

这好办。

剑,是一种为人们熟知的冷兵器,在电视剧中长期大量出现,即使不懂军事不懂历史也知道这是打架用的。如果你需要有点文化内涵,则可以装饰一些花纹,具体可模仿中国大地出土的一些古代的剑。

举个例子:越王勾践剑,
图在这里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9%B4%BC%F9+%BD%A3&in=2708&cl=2&cm=1&sc=0&lm=-1&pn=10&rn=1&di=1234881980&ln=482

因为博物馆需要的是历史的展览,所以一些帝王或者名臣使用的器具比较能代表一个时代。历史关于某朝代的记录是基于帝王和大臣们的,而不是某一种兵器的。兵器有了来头,其内涵则会更加丰富。

还有就是当年的战车(注意一定要加上一匹烈马和英勇的战士)也是一种很好的形象。战车有很多不同样式的,每个朝代都不同,选一个比较古老的就行了。

如果比较近代的,除了枪的话那就是中国的大刀。大刀其实不厉害,但是其本身给人们所认识的形象则很深入人心。打鬼子,抗侵略,除了枪,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