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越国复国后的去向,及经历?救子是什么典故?

如题所述

复国后不久,范蠡便向勾践提出要离开政府去经商的要求,勾践以半国之资来许诺,进而又以范蠡全家人的性命来威胁,都没有能阻挡住范蠡离开勾践的脚步。在范蠡匆匆逃离勾践之前,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书信,劝文种也早作打算,那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古训,就出自范蠡留给文种的信中。可是文种没有采纳范蠡的意见,而最终被勾践处死。
在几经周折之后,范蠡来到了陶邑,经商很成功,被称为陶朱公,也成为后世富有商人的代名词。
有一天,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处死。范蠡听到后说:“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但据传千金之家,其子可免死于市井。”随之,他让小儿子带上大量的黄金前去营救。为了避人耳目,范蠡将黄金装进一个旧坛子里,放在牛车上,让小儿子赶车前去楚国。
临行在即,范蠡的长子却生气地跑过来,因为他听说父亲,让自己最小的弟弟去楚国,而没有让他去,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他来到范蠡面前,说道:“父亲,我是您的长子,家中出现了此等大事,理应由我出面去营救才是。而如今,您却让不谙世故且从小挥霍成性的三弟去,父亲您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孩子?”说完,就准备拔剑自杀。
范蠡的妻子在一旁见到大儿子的这种举动,也感觉大儿子说得有理,于是劝说范蠡让大儿子前去营救。范蠡见夫人也这样说,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前去。范蠡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大儿子,让他到楚国去求见从前的好友庄生,并叮嘱大儿子道:“到了楚国之后,把礼金和书信一并奉交给庄生前辈。而且,一切事情都要听从庄生前辈的安排,万万不可与他争辩。”大儿子点点头,接过书信,赶着载有黄金的牛车,就去了楚国。
到了楚国,大儿子见到庄生,按照父亲的叮嘱。奉交了黄金和书信。庄生看过书信之后,对大儿子嘱咐道:“贤侄,你父亲的书信我已看过,一切事情都交付于我就是。你现在必须赶快回家,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即使你的弟弟已经被放出来了,也不要去问是什么原因。”
但是,大儿子见到庄生家里一贫如洗,心中不免有些生疑。听着庄生对他说的话,只是点头称是。他离开庄生家之后,并没有即刻离开楚国,而是留了下来,想在暗中窥测庄生的行动。
第二天,庄生便进宫觐见楚王,说他夜观天象,对楚国不利,劝说楚王施行仁政,大赦全国。庄生是楚王重要的谋士,楚王对他非常信任和敬重,当即便答应了庄生的提议。次日,便封存国库,准备大施仁政。大儿子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而庄生一直没有动用他送来的黄金,便认为他送来的黄金做了“无用功”。
思来想去,最后他居然找到了庄生家里,对庄生说:“我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二弟也就有救了,故而前来向您告辞。”庄生心中自然知道他话中有话,于是便把黄金还给了他。
大儿子见到黄金“完璧归赵”,心中得意万分,自以为人财两全了。但是,他哪里知道,庄生虽然很穷,但却一直以“廉洁耿直”著称,就连楚王都尊他为师,非常尊重他。对于这些黄金,庄生本来就没有动用的意思,而是准备在事成之后再悉数归还给范蠡。但被大儿子这一番耍弄,庄生感到羞辱难当。于是,他再次觐见楚王,对楚王说:“在下闻听百姓议论,说楚王身边的大臣受了陶邑富翁陶朱公的贿赂,大赦天下只是为了他的儿子,而非为了楚国民众。”听庄生这么说,楚王大怒,当即下令将陶朱公的儿子先行处斩,然后再发大赦令。大儿子只好带着黄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邑。
回到家中,母亲及乡亲见状都哀伤不已,唯独范蠡却仰天大笑。他对大儿子说道:“我已经听说了你在楚国的行为,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不是你不爱他,而是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艰辛,所以对钱财舍不得。如果是你的三弟则不会如此,因为他自幼生活富足,从不知钱财的来之不易,所以他能一掷千金。当初,不让你去就是这个原因,如今,你为了钱财而害了弟弟,这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0
据传越国复国之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于齐国陶山。但可以肯定的是,范蠡之后从商并且凭借超凡的智慧获得了大量财富,即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位商人之一 —陶朱公。
救子典故为,范有三子:大儿随父艰辛创业,惜钱如命;二儿继承父业,在外行商,忘义贪求;三儿湎沉于玩乐,浪荡成性。三子皆不成器,而范蠡因年迈体弱,疏于教养,终罹大祸。其时,楚国某地三年苦旱,饿殍遍地。二公子受商人鲍利教唆,以为“奇货可居”便乘灾囤粮。范蠡久居谋臣之位,深知“民不可欺,法不可违”,闻讯大惊,立即修书命二儿“赈放存粮,迅即返家”。谁知书到之时,二公子已因哄抬粮价激怒灾民,被告朝廷,楚王震怒,逮捕下狱,面临杀身之罪。二公子下狱凶讯传来范府,全家震惊。范蠡推断必判死罪。范母哀求范蠡救子,范思之再三,修书一封,命三儿带重金去楚国,找忘年至交庄生大夫“赎儿之命”。大儿心痛钱财,又怕三弟在外胡来,“暗中督察”。庄生,乃楚国谋臣,深为楚国器重。见范蠡书简后心领神会,便将所交千金全部购粮,以二公子名义运往灾区放赈。此举既救饥民,又平民愤,万民称颂,便上书楚王求赦。可惜三公子恶性难改,不遵父命返家,竟去妓院寻找赃官行贿,以致又招大祸。灾民求赦书到王宫,楚王嘉其“知错能改”,下旨赦罪。此事被赃官获悉,便冒功向三公子再次索贿。大公子误以为庄生无功而吞千金,竟去索还。庄生告之真相,大公子不信,亲去灾区,停止放赈。因此又激怒灾民,上告奸商欺诈。此时楚王已查知赃官受贿,又见欺君坑民,大怒下旨就地处斩。待范蠡闻讯赶到楚国时,二儿子已命丧黄泉。面对一丘新坟,范蠡痛悔教子无方,致成大祸。便以此血泪惨事教诲大儿、三儿:“钱财如刀,可救人亦可杀人;钱财如水,既载舟也能覆舟”。两子震醒,范蠡于是广散钱财,请庄生代为修渠引水,以解灾情化冤孽。灾民感恩,庄生告慰:“范老先生丧一子而救两子,此亦大幸矣!”
第2个回答  2012-11-10
范蠡功成名就之后就隐退,隐居于齐国陶山,经商致富,称:“陶朱公”。

救子的典故是: 越王灭吴复国之后范蠡功成身退,隐居于齐国陶山,经商致巨富,世称“陶朱公”。范有三子:大儿随父艰辛创业,惜钱如命;二儿继承父业,在外行商,忘义贪求;三儿湎沉于玩乐,浪荡成性。三子皆不成器,而范蠡因年迈体弱,疏于教养,终罹大祸。其时,楚国某地三年苦旱,饿殍遍地。二公子受商人鲍利教唆,以为“奇货可居”便乘灾囤粮。范蠡久居谋臣之位,深知“民不可欺,法不可违”,闻讯大惊,立即修书命二儿“赈放存粮,迅即返家”。谁知书到之时,二公子已因哄抬粮价激怒灾民,被告朝廷,楚王震怒,逮捕下狱,面临杀身之罪。二公子下狱凶讯传来范府,全家震惊。范蠡推断必判死罪。范母哀求范蠡救子,范思之再三,修书一封,命三儿带重金去楚国,找忘年至交庄生大夫“赎儿之命”。大儿心痛钱财,又怕三弟在外胡来,“暗中督察”。庄生,乃楚国谋臣,深为楚国器重。见范蠡书简后心领神会,便将所交千金全部购粮,以二公子名义运往灾区放赈。此举既救饥民,又平民愤,万民称颂,便上书楚王求赦。可惜三公子恶性难改,不遵父命返家,竟去妓院寻找赃官行贿,以致又招大祸。灾民求赦书到王宫,楚王嘉其“知错能改”,下旨赦罪。此事被赃官获悉,便冒功向三公子再次索贿。大公子误以为庄生无功而吞千金,竟去索还。庄生告之真相,大公子不信,亲去灾区,停止放赈。因此又激怒灾民,上告奸商欺诈。此时楚王已查知赃官受贿,又见欺君坑民,大怒下旨就地处斩。待范蠡闻讯赶到楚国时,二儿子已命丧黄泉。面对一丘新坟,范蠡痛悔教子无方,致成大祸。便以此血泪惨事教诲大儿、三儿:“钱财如刀,可救人亦可杀人;钱财如水,既载舟也能覆舟”。两子震醒,范蠡于是广散钱财,请庄生代为修渠引水,以解灾情化冤孽。灾民感恩,庄生告慰:“范老先生丧一子而救两子,此亦大幸矣!”
第3个回答  2012-11-10
范蠡在越过复国之后确实是荡舟而去,但是没有和西施在一起,因为越王勾践因为害怕越国也因为西施的美貌而亡国,所以让西施自沉而死,可能正是这样一个原因让范蠡坚定了离开勾践的原因。(有点野史的成分哈),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离开了吴国,并且发家致富,最终富甲一方,号为陶朱公。
最后说一个救子的典故,说是他二儿子犯罪了,他想用钱去赎罪,但是他不派大儿子去,而希望让三儿子去,结果大儿子不同意,说如果不让他去就自杀,陶朱公的妻子也极力怂恿,陶朱公无奈,只能让大儿子去,但是他说二儿子死定了。
果然二儿子死了,本来大儿子已经打点好了,给主管的官吏很多的礼物,但是后来听说要大赦,大儿子觉得舍不得那么多的钱,就去将礼物要了回来,那个官吏感觉自己被耍了,就在大赦的前一天将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
陶朱公却不显得悲伤,他说派大儿子去就知道二儿子一定救不回来。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大儿子从小和他东奔西跑,知道钱的好处,不肯花钱打点,而小儿子却是他发家之后才有的,不知道钱的好处,所以会花大价钱救哥哥。
别人又问他那么既然知道大儿子去,二儿子会死,那为什么要让大儿子去,他说如果不让大儿子去,大儿子就死,去的话,二儿子死,按照长幼规律,也该保存大儿子。
从这个故事来说可以知道他的妻子绝不可能是西施。从而从侧面印证了我以上的观点。
第4个回答  2012-11-10
和西施一起私奔到现在的江苏无锡,经商、制陶,后人称他陶朱公。现在无锡太湖有个内湖叫做蠡湖,传说就是以前范蠡隐居的地方,风景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