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如题所述

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
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肩动历史的车轮. .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
1.请在前三段文字中找出描写欧阳修心情的三个词语,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欧阳修的心情有什么作用.(5分) .
答: .
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
答: .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4分) .
答: .
4.文题是“醉意的境界”,综合文中信息,概括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4分) .
答: .
答案 .
1.(1)忧伤 落魄失意 委屈(答对1个得1分,共3分) .
作者在文章开头这样写,意在欲扬先抑(或形成强烈反差)(1分),更能充分展现欧阳修在被贬中的心态和成就.(1分) .
2.这句话巧妙地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结合起来,(2分)既为欧阳修的离京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1分)又含蓄点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现实.(1分) .
3.因为这一年,中国文坛同时诞生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千古雄文,(2分)让我们看到了同时发出心系人民的时代强音的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伟大襟怀.(2分) .
4.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2分)醉于山水却能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的境界.(2分)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13
  1、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醉于山水却能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的境界。

  2、附原文: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