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如题所述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的正确意思如下:

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出自《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

作者简介:

颜之推不但日常深信因果、礼拜佛陀,还对奉佛及其所产生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点,在《颜氏家训·归心》篇里,他对此作了充分论说。

在颜之推看来,首先佛教高于儒教,儒学虽然知识渊深,教人仁、义、礼、智、信的修身之道,但不论从它知识的广博而言,还是就它所传导的从善内涵来说,它的精髓都已被包含在佛学之内,即佛教的知识和教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

其次,佛教的济世情怀和救人功德远远超迈儒教的治世功能。颜之推认为,儒学提倡的“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不过是“治家者欲一家之言,治国者欲一国之良”;、。

而佛教虽是自我修行,却不仅能修炼自己、脱除自身罪孽,更能通过“修道”感化、影响更多的人从善,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进入福地,并使他们的家人、亲属等也脱除前世罪业。佛教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应积极提倡,而不能因为其存在某些不当的现象就予以否定。

颜之推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如同世人对儒学的学习和践行一般,并不是读了《诗》、《书》、《礼》,并记住其内容就一定会那样去做,即使是朝廷上那些儒学优秀者也多是“略无全行者”。

因而对于普通的僧侣而言,他们就是有一些过错,也没有必要去求全责备。而且在颜之推看来,“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即使有这种现象也是管理者没有尽到职责去很好控制的缘故,非是佛法传播之宗旨。

作为出身于世以儒学传承家族的士大夫,颜之推无法抹去儒家文化的浸润,所以在信仰佛教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故而论佛时他便不时援儒入佛,认为儒学、佛教都立足于劝人为善、济世益物,儒学的“五常”和佛教的“五禁”基本一致。

所谓:“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认为儒、佛二者目的相同、所起到的社会功用相同,所谓:“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因此作为儒者的颜之推便能坦然奉佛,虔诚奉佛的他也能从容言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