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中灌口分校怎么样

如题所述

厦门一中灌口分校怎么样如下:

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文化兴校、加速发展、创建一流上世纪八十年代,灌口中学实施“名师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振校,优质立校”的办学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建设高标准、教师队伍高素质、办学高水平的“三高”特色。

学校一直弘扬精心教育,勤奋读书,主动创造,全面发展的良好校风,铭记华侨先贤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努力使学校成为人才的摇篮。在教育改革中,打造了一个理念新、作风实、敢负责、勇于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特别能创造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校注重现代教育先进手段的运用,改变传统教学的落后面貌,注重学科竞赛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比武活动,形成比学赶帮的好风气。学校还致力于科研促教、科研促学、科研兴校。

1955年,灌口三社村乡贤、时任同安县政协副主席、侨联主席的缅甸爱国归侨陈水成先生,与其胞弟陈占梅先生(时任缅甸行商总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及陈水成的助手曾天主先生出于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向侨界发动募款,开始筹建灌口中学。 在陈水成与其胞弟陈占梅及助手曾天主的号召下,

侨界乡贤陈登梓、曾省帕、叶振春、陈吉在、郭玉俊、郭玉璞、陈上坑、黄锡智、曾欢祝、曾高苑、陈顺利、郑双串、陈主意、林加樵、杜朝基、钟文川、钟文粪、曾能到、高万章等人积极响应,缅甸“安仁里公会”、“衡埭尾祖”等华侨组织也鼎力支持,共同捐资4万元人民币筹建灌口中学。

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1956年8月20日,灌口中学校舍正式在马銮湾畔的新亭山上破土动工,并在当年9月招收第一届100余名初中生,暂时寄读在灌口中心小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