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场地布置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建筑场地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1、使用者的使用时间
  使用者不同时间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场地设计,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意义,而相对应的是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人群也会有其对场所的不同需求。比如一般用于晚上活动的酒吧或者派对的场地设计,就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晚上人们对场地的需要以及场地设计的效果,把设计的重点放在灯光、夜景的处理上。同时考虑到晚上与白天人群对空间上的使用情况不同,如何让光线照度,灯具密度,道路布置,场地铺装以及整体搭配更加符合晚上人群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特殊功能的场地空间,需要对这类使用人群的行为方式、日常习惯进行大量的数据调查,形式包括:访谈,问卷,观察,行为痕迹分析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方式。在切实了解其对场地功能的使用状况下,再有针对性的对场地布局,色彩搭配,形态构成以及细部构件进行设计。
  以敬老院场地为例,由于其特殊人群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结构,则应该在多方面加以注意,创造出合适这类群体的场地。
  2.1 功能布局上,应以短简方便的联系空间为主,尽量避免过多的迂回。
  2.2 色彩处理上,选择淡雅明快的色彩基调--满足老年人对于“恬适情趣”的向往。
  2.3 形态构成上,需要平稳,安定,常见的形态特征,尽量避免过于繁杂、夸张,具有明显张力的空间形态。
  2.4 细部设计上,这是对老年人使用空间最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由于其身体机能的减弱,在座椅材质、形状,地面铺装图案,扶手栏杆的舒适度以及台阶楼梯的高宽比,防滑条的处理上都需要在对老年人进行大量观察和调查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3、使用者的使用情绪
  上面一条满足了使用者物质功能的需要,而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使用者心理上的安慰。情绪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反应;反过来,外界环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绪变化。情绪虽然是一种很主观也很难捉摸的设计条件,但在基于大量统计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一些数据反映出人们情绪对于不同场地空间的几种基本认识。特别是当场地在为某种特定使用人群服务的情况下,这类数据变得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
  以医院场地设计为例,我们知道医院的使用主体是病人(除此之外还有家属、医务人员、服务人员),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其情绪一般是比较消沉的。因此,在场地设计上,则应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灰色空间以及空间死角。空间处理上宜视线通透,采光良好,构筑物应积极高尚且色调明快。对原有地形进行规整以达到合适的坡度起伏加强其空间感,避免出现较多的阴影区域。植被方面以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木易引起患者衰落的情绪)。多种色彩的灌木进行搭配种植,营造出积极富有变化的植被景观。
  4、使用者的使用密度
  这一点不仅是旨在考虑个体对场地环境的使用和感受,而且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在某一空间中的使用把人与物、人与人进行综合考虑。考虑当人与人在使用空间相互影响时该如何在前期对空间进行设计。所以,这便要求设计者事先了解场地使用人群的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曲线。找出最大使用密度,最小使用密度以及其间的动态相互关系,以此为根据对场地进行合理布置。
  比如,对汽车站场地空间进行设计就应该了解此车站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程度,预计使用人群数量,年龄结构分布并在不同时间段来进行合理分析,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整个空间的使用效果,又满足“不浪费公共空间”的使用要求。而且,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人群数量的分布状态的利用,营造出不同氛围的公共空间--使空间具有了动态的变化。
  5、使用者的使用反馈
  场地设计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满足前期规划与设计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设计者--使用者”的长效机制,在动态中把握对场地环境形态的塑造和对不同人群的心理认知--这一点应该被设计者牢记,并且反映到初期对场地设计的考虑中来。通过周期性的对既有场地空间进行观察,记录人们的使用频率、效果、满意度,对场地环境保持持续的设计认知,加深对场地环境特征的理解,并最终反馈到对场地环境的塑造与再塑造上,使所设计的场地真正做到为人们所享用、所乐道,成为一种与人们活动互相补充,与人们发展互相促进的状态,变成一处具有生命力富有场所感的空间形态。我想,这是作为今后建筑师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将对人性诚挚的考虑带入到对场地的设计中来,这是对现有设计体制的一场变革,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接受与否”的过程,但这场变革是符合人们的需要的,也是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2
  1、布置原则
  1.1、施工平面布置应严格控制在建筑红线之内。
  1.2、平面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减少施工用地。
  1.3、尽量利用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
  1.4、合理组织运输,保证现场运输道路畅通,尽量减少二次搬运。
  1.5、各项施工设施布置都要满足方便施工、安全防火、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要求。
  1)除垂直运输工具以外,建筑物四周3m范围内不得布置任何设施。
  2)塔吊根据建筑物平面形式和规模,布置在施工段分界处,靠近料场。
  3)装修时搅拌机布置在施工外用电梯附近,施工道路近旁,以方便运输。
  4)水泥库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靠近搅拌机的地方。
  5)临时水电应就近铺设。
  1.6在平面交通上,要尽量避免土建、安装以及其他各专业施工相互干扰;
  1.7符合施工现场卫生及安全技术要求和防火规范。
  1.8现场布置有利于各子项目施工作业。
  1.9考虑施工场地状况及场地主要出入口交通状况。
  1.10结合拟采用的施工方案及施工顺序。
  1.11满足半成品、原材料、周转材料堆放及钢筋加工需要。
  1.12满足不同阶段、各种专业作业队伍对宿舍、办公场所及材料储存、加工场地的需要。
  1.13各种施工机械既满足各工作面作业需要又便于安装、拆卸。
  1.14实施严格的安全及施工标准,争创省级安全文明工地。
  2、布置内容
  2.1、拟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周围的重要设施。
  2.2、施工用的机械设备固定位置。
  2.3、施工运输道路。
  2.4、临时水源、电源位置及铺设线路。
  2.5、施工用生产性、生活性设施(加工棚、操作棚、仓库、材料堆场、行政管理用房、职工生活用房等)。
  3、布置步骤
  确定建筑位置→物料提升机位置→ 木工加工场地→钢筋加工场地→办公室、库房→临时道路→临时设施→临时水电
第2个回答  2012-08-08
一、首先是安全第一,各种安全防护设备实施要齐全,作业人员要具备安全作业资质。
二、成本因素考虑,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取用要就近。
三、环境因素考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工地不应该成为灰尘、噪音污染源。
四、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对自己的工人要爱护,对周边的居民要爱护,人心齐了,什么事情也难不倒。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8-08
场地内的交通组织,绿化的面积与布置,各种市政管线的接口位置,停车场的布置,消防动线的组织等,与上述各种布置相适应的建筑位置布局。追问

亲,有没有具体的数字来说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8-11
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