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时候人洗澡洗头的问题

古时候人没有洗发水和沐浴露。他们用什么来洗的?能洗干净吗?

  依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使用的沐浴品为:

  淘米水---秦汉(洗衣服用草木灰,含碱)
  皂角和澡豆---魏晋
  猪苓---稍晚些
  胰子----明清
  -------------------------------------------
  以下是各种用品的介绍:

  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

  皂角: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 臣职 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澡豆:宋代以前,洗脸、净手、浴身的时候,没有成团的“肥皂”,而是使用“澡豆”,澡豆恰恰是以豆子研成的细末作为主料。
  唐人孙思邈《千金方》介绍了多个用于“洗手面”的“澡豆”制造配方,大都要用到“白豆面”、“毕豆面”、“大豆末”等各种豆面。从这些配方可以看出,“澡豆”的制作极为讲究,除了豆末之外,还要用到猪胰、皂角等,以增强去油除垢的效力,另外,珍贵香料更是必不可少。把这种种原料加工处理之后,晾干,捣成散末,细细掺和到一起,就得了成品。

  胰子:
  在制作“澡豆”的工艺基础上,于猪胰研磨过程中加入吵糖,并以纯碱代替豆粉,再加入熔融后的猪油及香料等,均匀后,压制成球或块状,即成。其化学组成与今天的香皂近似。我国华北和东北,主要使用胰子。清末,北京一地有胰子店70多家。新的肥皂工业兴起后,才逐渐取代了胰子。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前门外还保留有合香楼和花汉冲等老胰子店,其中合香楼开设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又,以皂角溶液等制成的“香皂”,习惯上也称 “胰子”。《儿女英勇传》第三七回:“叫小丫头子舀了盆凉水来先给他左一和右一和的往手上浇......又使了些桂花胰子玫瑰胰子。”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淘米水:
  早在先秦至秦汉时期,人们便已懂得“就地取材”,不需另花金钱便取得“清洁液”作洗面及洗发用。《礼记·内则》说:“沐稷而鲎粱”,唐孔颖达疏称:“沐,沐发也;鲎,洗面也。取稷粱之潘汗用”。原来古人简单地利用谷物的“潘汁”来洗面洗发,所谓“潘汁”其实并非什么特别的东西,乃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淘米水。根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年幼时,因家境贫困,弟弟窦安国给买卖人口的贩子买去,分别时,窦氏曾向人家乞讨米潘(淘米水)为弟弟洗头。直至今天,仍然有不少人相信淘米水对皮肤的清洁有效用,下次下米烧饭时,或者可以考虑是否该让淘米水轻轻地流走呢?

  皂角:
  皂角,也叫皂荚,是豆科植物皂荚树所结的果实。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早已把这种十分普遍的植物列入药用。皂角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有去污性能。当时社会上已出现售卖皂荚的店铺,可见它颇受时人采用。各种皂荚中,以“猪牙皂荚”品质最低劣,去污能力弱,也毫不滋润;“肥皂荚”则去污能力强,气味也浓郁。后来,人们更进一步把去除了种子的皂荚捣烂,做成球状,如橘子般大小,供洗面、洗身之用,俗称“肥皂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它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和现在的香皂相比,形制上也颇相似了。

  另外还有一些其它沐浴产品大约在明朝早期开始使用
  碱:碱是碳酸钠晶体(明清时到今天还在使用)

  茶麸(俗称茶籽饼):茶麸则是油菜籽榨油后的副产品,将它捣烂用水浸出的液汁中含有皂素,也有良好的去垢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5
皂角是用来洗衣服的,不使劲在衣服上搓揉是不能出泡沫的。所以说,古时候洗脸对一般人来说就是用水洗一下就行了,如果确实有油污时,就用热水多洗一下就行了。

穷人脸上油污较多的,可以用一些黄泥巴涂抹脸上,揉一揉再洗掉,效果也不错的。

有些有钱的人洗脸,用的是金箔纸,又叫金叶纸,是古时制造金箔时用来吸取脸部多余油分的纸,纸质上好。金箔还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并拥有强力的吸油功能。

另外,用牛奶也可以去除油污,同时也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第2个回答  2008-02-25
皂角
第3个回答  2008-02-26
古代还没有牙膏呢,难道不怕口气?
第4个回答  2008-02-26
1999回答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