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注音

如题所述

“佛狸祠下”的注音是:bì lí cí xià,佛狸祠遗址在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的瓜埠山上。北魏太武帝(字佛貍)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白话翻译: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扩展资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宜读bì lí
狴狸祠下听禅音,乐章悠耶念故人。
狴狸祠前神鸦众,临安歌舞依旧升。
“佛狸”其实是“狴狸”,是狐狸中的一种。鲜卑族的崇拜狼图腾,狸和狼是关系密切的两种动物。太武帝(拓拔焘[tao])小名为“佛狸”,由此而出。
读“fu”是延伸音义兼读法,读“bi”为通假音读法。

“佛狸”读bi ,与上古无轻唇有关.即上古没有声母f,f大概六朝到隋唐间产生(具体时间学者间有不同见解),源于b和p(准确地说,是b\p和已经消失于b\p的另一个浊音,3个声母各分出一个声母,又合流为今天的f).f产生后,读f的字仍个别词语中保持古代读法.“佛狸”即为一个例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27
佛狸祠下,bi li ci xia,意思是北魏太武帝小名佛狸,曾兴兵南侵,进驻长江北岸瓜步山,在山上建行宫,后改为佛狸祠。
第3个回答  2020-10-18

第4个回答  2008-02-26
bì lí
这个“佛狸”其实是“狴狸”,是狐狸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