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元宵节介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在物质生活层面,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元宵节到来时,节日经济被搅热。    

元宵节的习俗

1、吃汤圆

元宵节当天吃汤圆,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汤圆又名元宵,每到元宵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的忙着制作元宵来庆祝节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亲手制作汤圆了,但是元宵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还是十分温馨美好的庆祝元宵节的方式。

2、放烟花

从古至今,燃放烟花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庆祝节日的助兴活动。当烟花被点燃后,飞向天空绽放开来的那一刻,虽然这份美丽只有一刹那,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记忆。赏烟花也是元宵节到来时,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传统习俗。

3、舞狮子赏花灯猜灯谜

在有些地方,每到元宵节来临的时候,人们喜欢通过举办舞狮子舞龙等活动来庆祝元宵节,因此舞狮子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庙会,庙会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座绚丽璀璨的花灯,也会有很多有趣的猜灯谜活动,赏花灯猜灯谜从古至今都是元宵节格外重要的传统习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0
第2个回答  2022-09-04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

元宵节的起源

有三种说法,一者说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一者认为起源于道教的上元天官,一者认为源于佛教。其中佛教之说最为荒诞,元宵节起源于佛教最早见于佛教经典《汉法本内传》,这是佛教宣传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根基所在。此书向来被学者视为佛道之争下佛家伪造经典,其中汉明帝信佛的说法,不符合传统认知。

元宵节的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元宵节的传说二: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习俗

 1.吃元宵。

当地百姓也称为汤圆,临沂人十五早上便吃元宵。过去经济条件差,老百姓十五才能吃上元宵。现在富裕了,元宵也被列为常用的副食品。但是,十五吃元宵,还是别有一番风味。过去老百姓都是自已将糯米麽细,自已制作元宵,花样单一,一般只有甜的一种;后来人们购买糯米面和馅,还是自已制作;这些年不同了,除了少部分农户还自已制作外,大部分人家,特别是城里人,都是购买成品元宵,花样多,做的精,档次高。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各种肉馅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

2.办灯会。

元宵燃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临沂过去有些地方还建有三官庙,用来供奉三官,以保当地百姓平安幸福。这天,还有很多地方办庙会。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要举行“送驾”仪式,送驾队伍由八杆彩旗引导,锣鼓、高跷、旱船尾随其后,进庙后,焚香献供,载歌载舞,最后将立春时做的春公鸡纷纷撤下,尽兴而归。现在临沂城乡年年都办灯会,持续半月余。灯会期间,白天为市,展销盛会,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3.放烟火。

当地称放花。过年的鞭炮主要是听响声的,而元宵节的鞭炮主要是看花的。过去这里的烟花大都是村上有些农户自制的,有地龙的、手花子、灯花炮灯,还有一种叫砖花,一种叫泥垛子。分别在砖和泥垛上挖孔放满花药,点燃后放出一团花。还有儿童玩的滴滴金,用纸卷上花药,很细,一般二十多公分长,点燃后火花向下滴,象金子落到地上,既便宜又没有危险。十五晚上,村上的大街小巷三一堆五一团,都在放花玩。有的大族或村上组织集体放花。附近村上的人们都去观花,很是热闹。这些年,十五放花的更多了,专业厂生产的烟花,品种很多,档次很高。有的把烟花当礼品相互赠送。县城和临沂城十五年年放花,规模都必较大。燃放点周围人山人海,十五的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大送灯。

这是元宵节临沂人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民间常用萝卜、胡萝卜雕成各种形状的灯,放上油,捻上芯。胡萝卜做的称金灯,萝卜做叫银灯,还有的地方用面做灯,上锅蒸后再用,各别地方还有用泥做灯的。现在大部分用蜡烛代替灯,还有特制的灯。这些灯一部分是送给先祖们的。十五日傍晚时分,村上的人们带着灯陆陆续续到祖坟上去,有的把灯放在供桌上,有的在坟墓一边挖出一个平台放灯。孩子们自然跟着大人去看灯,图个热闹。届时满山遍野灯光闪烁,象繁星点点。送灯的人要守着灯燃尽,表示对祖上的敬重。另一部分灯放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如大门两旁、院子中间、屋内的灶台上,粮囤上、床头上,以及牲口棚的门口,都要放上灯。整个农家小院灯火通明。一些地方的家庭主妇端灯照屋角,照人身,边照边念:“辣萝卜灯,照毒虫,照得毒虫不敢行”。十五送灯如果没有遇上风雨,老百姓就叫“收了灯”,预示今年农业丰收。



第3个回答  2022-08-29

元宵节,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习惯把“夜”称之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做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作“上元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延的习俗。

元宵节在古代其实算是现代版的情人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这天里,包括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的出门游玩,允许民众自由娱乐。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未婚男女可以凭借赏花灯的机会,为自己物色一个不错的对象,是青年情侣相会的好时机。

谈到赏花灯,不得不提到在元宵节的这天可以做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除赏花灯外,还有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踩高跷、舞狮子等等,下面主要讲讲几个习俗:

吃元宵

元宵,汤圆食品,作为一种食材,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南方又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有些地方为红薯,样子圆滚滚的,做法也大不相同。

元宵佳节之际,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接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从这方面看,人们以此怀念别的亲人,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赏花灯

古时,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出具有驱魔降福、祁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辟邪平安。

花灯种类繁多,或仿事物形象的形象灯,亦或根据民间故事编织而成的活动灯,还有体现民族精神的花灯种类,一展花灯的精彩!

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节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灯谜结构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谜面”、“谜底”和“谜目”,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展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24

元宵节
中国传统节日
本词条是多义词
2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
元宵节

外文名
Lantern Festival

别名
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节日起源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