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惠州有哪些事迹

如题所述

苏轼在惠州生活了近三年,他是一个豁达、超然的人。他推行新式农具秧马,带头捐出犀带筹款修筑东新桥、西新桥,使民众安居乐业等。他的“勤政”和“德政”对惠州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句表达了他身处逆境不颓、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惠州西湖的山水也因此注入了“隐逸”和超凡脱俗的人文风格。

广东惠州,是苏东坡为官以来被贬得最远的地方。当时他也许没想到,三年后还有一个更远的海南儋州在等着他。



  北宋绍圣元年(1094),章惇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市)。1094年4月,苏东坡从定州出发,还在赴贬途中竟被“五改谪命”,恐怕是创了最惨纪录。这年的十月初二,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来到惠州安置,并“不得签书公事”,实际就是一个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的闲职。



 

 惠州地属岭南。唐宋时期,岭南一带被视为“瘴疠之乡”,贬谪流放至此,即是极重的惩罚。尽管苏轼经历过人生的世态炎凉,更经历过官场的波诡云谲,但也许是因为数月舟车劳顿,一入广东境内,便发出了“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的长叹。



  好在这个天生的“乐天派”很快就调整心态,融入岭南。甚至随遇而安,流露“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这样的闲适心境。



 

 苏东坡终其一生,不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与困难,都不曾放弃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感。在惠州虽不能签书公事,但他不遗余力地奔走,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苏东坡在杭州西湖,曾修一座苏堤。在惠州,苏轼也修了一条“苏堤”。史载,当时惠州西湖两岸的百姓都要涉水出行,极为不便。苏轼倡议筑堤修桥,并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家族人捐出“黄金钱数千”。绍圣三年(1096)六月,堤桥修成,百姓奔走相庆,苏轼写诗以贺:“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把这条堤命名为苏堤。“苏堤玩月”成为西湖八景之一。 苏轼一生似乎总与西湖有缘。杭州、惠州之外,苏轼在任安徽颍州太守时还在当地疏浚了一个西湖。“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它们都是苏轼在地方为政时的惠民之举。



 

 苏东坡到惠州不久,看见农民插秧辛苦,根据他的经验和记载,发明了秧马;他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建议建营房三间;他目睹惠州缺医少药,便常蓄善药,施救贫病;他发现江边郊野,到处都有无人掩埋的骸骨,便和知州詹范商量,筹钱雇人埋葬,建造丛冢;他还建议推广水碓水磨,纠正米贱伤农,新居凿井方便四邻,举荐贤良,救民赈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他听说广州城居民都饮咸水时,还指导广州太守王仲敏建造了广州自来水。



 

 东坡惠民,桩桩件件彰显大智慧。东坡之大不幸,乃是岭南之大幸。今天,惠州人民把“不辞长作岭南人”七个一米见方的大字,深深镌刻在东坡居士像石阶下面的广场之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8
在绍圣元年(1094年),年时57岁的他被贬谪到惠州.他在惠州只住了2年7个月.时间虽短,却处处关心惠州民间疾苦和地方建设,给惠州人民做了许多的实事.
1-传播插秧技术.抵惠不久,苏轼就与博罗县令出访,目睹当地百姓在烈日下插秧的苦况.于是向县令介绍中原插秧技术,并绘制插秧船的图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广应用.
2-建造水碓水磨.苏轼在游罗浮香积寺时,看到溪流落差较大,便嘱县令让附近村民建造水碓水磨.农民不仅用来舂米,磨面,还将檀香,樟木等研成香粉,远销广州等地,使罗阳溪变成'香溪'.
3-设法施医散药.苏轼见当地缺医少药,许多老百姓因此而病死,就设法施医散药,救死扶伤.深受百姓的赞颂.
4-向官员提建议.绍圣二年,惠州农业丰收,米价大跌,官府收税只收钱不收粮.农民不得不贱价卖粮换钱去缴税.见此情形,苏轼两次致函程正辅(时任广东提刑),请同有关官员商定'纳钱与米,并从其便'.
5-建营房肃军纪.苏轼在惠期间,发现驻军缺少营房,军队大多散居市井,骚扰居民.于是又致书程正辅,建议修建营房,以肃军政,令民安居.
6-协助修桥筑堤.当时州与县两城隔江相望,仅靠小船渡江,常发生事故.苏轼即与地方官商议,分别建造两座桥.这就是后来'东新桥'和'西新桥'.又在河两岸筑堤,还动员其弟妇捐黄金十枚,这就是后来的'苏公堤'.
如今,苏轼离开惠州已经900多年了.但他曾经的奉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现今我们都能在惠州各处地方,能看到苏轼留给我们的足迹.许多还成为惠州的重要历史文物.正可谓'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