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出现的两次禅让是怎么回事呢?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有两次较为著名的禅让,一次是发生在燕国的燕王哙禅让,另一次是赵国的赵武灵王禅让。这两次禅让对这两个国家的命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这两国国家带来了较大的混乱和动荡。

燕王哙的禅让

燕王哙是战国中期燕国的国君,他在位时期正是齐、秦两国崛起,将战国初期称霸的魏国赶下霸主宝座的混乱时期。而燕国作为资格最老的诸侯国,虽然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是实力并不强。

整个战国中前期的历史就是一部变法图强的历史,由于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开展变法,使魏国迅速成为战国的第一位霸主。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楚、齐、秦、韩等国纷纷变法,也都起到了一定的复国强兵的效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姬(燕)哙在公元前320年继承了燕国国君之位,史称燕王哙。他上台之后也渴望变法图强,而此时燕国的相国子之因为办事果断,因此受到燕王哙的宠信和重用。

而另一位名满天下的燕国大臣纵横家苏秦(也就是因游说六国诸侯组成合纵联盟而身配六国相印的苏秦)也为子之造势,他利用与燕王哙谈话的机会,故意说齐王不信任自己的大臣因此不能称霸,以此暗示燕王哙要信任和重用子之。于是燕王哙更加信任和倚重子之,但是事实上子之与苏秦是儿女亲家的关系,而且子之还为此赠送了大量财物给苏秦。

无独有偶燕国另外一位叫鹿毛寿的人更是直接建议燕王哙效法古代先贤,将国家禅让给相国子之。以此来使燕王哙获得古代尧舜一般的德行。此后更是有人提出当年夏禹逐步禅位给益,但却没有将儿子启的权力剥夺,导致禹死后,夏启违反了禅让制度,自行夺取了天下。提出要将官吏的任免权交给相国子之,削弱当时的燕太子平的权力。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燕国有一批以子之为核心的政治势力,极力在燕王哙面前怂恿他将权力移交给子之。并把子之塑造成有能力的臣子,而燕王哙则只需要效法古之尧舜一样将国君之位禅让,就可以成就古代圣贤的德行,以达到以德治国的效果。

最终在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燕国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全部收起来交给子之,同时让子之行使国君之权,自己不仅不理政事,而且成为子之的臣子,燕国大小事务都有子之独断。

这就是燕王哙的禅让,而这样可笑而迂腐的禅让闹剧使得燕国本来的继承人燕太子平非常不满,也最终酿成了燕国历史上的子之之乱。

子之之乱

由于燕王哙的禅让闹剧严重脱离了实际,这让本该继承国君之位的燕太子平非常不满,特别是将官吏的印信收走,就等于剥夺了太子平的权力,毕竟此前作为未来国君的太子平,一定有不少跟随者在燕国国内任职,这一做法必然让燕太子平的势力大减。

到了公元前314年,已经代理国君之位三年的子之非但没有让燕国富强,反而因为政治上的明争暗斗和无序的统治导致燕国国内大乱。此时不甘心失去权力的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背密谋武力夺权。

而此时一直觊觎燕国领土的齐愍王利用燕国的这种乱局,怂恿燕太子平发动兵变夺权,并声称将全力支持他。在得到了当时第一强国齐国的口头承诺后,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背终于发动兵变武力夺权。由此引发了燕国国内的子之之乱,结果这场动乱持续数月,燕太子平没能击败相国子之,反而被子之等人杀死。

蓄谋已久的齐愍王立刻发兵攻打燕国,因为子之之乱的缘故,燕国国内大乱,士兵不应战,城门不关闭。本就比燕国强大的齐军如入无人之境,轻松占领燕国。燕王哙和相国子之都被齐军杀死。

燕王哙的这场禅让闹剧严重违背现实,这种毫无血缘关系的禅让根本不可能达到儒家典籍中那种德行治国的效果,反而让国内权力内斗加剧,最终被齐国捡漏。所幸当时齐国过于张扬,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忌惮,加上齐军占领燕国之后军纪败坏,最终在其他诸侯的军事外交压力和燕国国内民众的反抗下,齐国军队撤出燕国,燕国得以保全,而牵头组织对齐国施压的正是著名的赵武灵王,他在逼迫齐国撤兵之后,把燕国派往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送回燕国即位,也就是著名的燕昭王。

赵武灵王的禅位

作为赵国甚至是战国最出色的国君的赵武灵王亲身经历了燕国的禅位闹剧。这位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变强的明君,却也在壮年时期上演了另一幕禅让闹剧。

赵武灵王的禅位闹剧首先源于废长立幼。赵武灵王的第一位王后是在他即位前就定下的韩国王室之女,也称为韩夫人。由于赵国在崛起之前,一直与韩国这个难兄难弟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其他诸侯,所以赵武灵王的第一位王后也是政治上的联姻。

最然赵武灵王和韩夫人的婚姻是政治联姻,但是两人婚后感情不错,也生下了嫡长子公子章,而且公子章能力不俗,年纪轻轻就在赵武灵王讨伐中山国时担任中军主将。本来一切都是很完美,夫妻感情和睦,儿子能力不俗赵国王位后继有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