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册封亲王或外姓王爷有册封仪式吗,如果有,在那里举行仪式?求高人详解~在线等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皇帝授勋封爵举行仪式时宣读的册文。古代,皇帝以勋封爵号授给异姓王、宗族、后妃等,都经过一种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印玺一齐授给被封人,称为册封。清代立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公主、福晋、夫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等都称为册封。根据册封对象的不同,所用册的质地也不同,如封亲王、亲王世子和他们的福晋的册用金质;封郡王、郡王福晋的册用银质饰金,封妃嫔则只有册,不授给印玺。
  皇帝授藩属、诸侯、宗族、妃嫔与功臣等以封爵,皆举行一定仪式,对受封者宣读授给封爵名号的诏书。这种诏书叫“册文”,简称“册”。宣读后,将册文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称册封。清立皇后之礼称册立,余称册封,立皇后与封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皆金册、金宝(印玺),封郡王及郡王福晋册、印皆银制饰金,封嫔有金册而无印,封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及郡主、郡君、县主、县君则皆用纸册。

  册封制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产生。这一制度沿袭到西周时期,又称为西周礼仪制度中的一项极重要的内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五爵制,在西周时期已经建立,并十分完善。“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者”。
  在此后直至清朝末期,历朝历代一直沿袭着这项制度和相应的仪式。在帝王向诸王、大臣、后妃等授予爵位、封号时,均有主持仪式的官员面对受封者,宣读册文。待册封仪式结束后,便将册书与印玺一同交给受封者,作为他受封的凭证和信物,永久保存。追问

这个百度百科上有,我想要更详细的描述过程

追答

应该不用,皇后才有册封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印玺一齐授给被封人。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力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06
中国古代皇帝授勋封爵举行仪式时宣读的册文。古代,皇帝以勋封爵号授给异姓王、宗族、后妃等,都经过一种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印玺一齐授给被封人,称为册封。清代立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公主、福晋、夫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等都称为册封。根据册封对象的不同,所用册的质地也不同,如封亲王、亲王世子和他们的福晋的册用金质;封郡王、郡王福晋的册用银质饰金,封妃嫔则只有册,不授给印玺。
  皇帝授藩属、诸侯、宗族、妃嫔与功臣等以封爵,皆举行一定仪式,对受封者宣读授给封爵名号的诏书。这种诏书叫“册文”,简称“册”。宣读后,将册文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称册封。清立皇后之礼称册立,余称册封,立皇后与封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皆金册、金宝(印玺),封郡王及郡王福晋册、印皆银制饰金,封嫔有金册而无印,封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及郡主、郡君、县主、县君则皆用纸册。册封制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产生。这一制度沿袭到西周时期,又称为西周礼仪制度中的一项极重要的内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五爵制,在西周时期已经建立,并十分完善。“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