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不展家书》全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不展家书》的课文、翻译、注释、赏析、字词解释

1、原文

宋,胡瑗,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2、翻译

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不再读下去,而将信扔进山涧之中,很快又开始展开书学习,不想因此而分心。

3、注释

布衣:指普通百姓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攻苦:用功刻苦。

食淡:吃粗茶淡饭,指不在意食物的精美。

终夜不寐:整夜不睡觉。寐:睡觉。

涧:山涧。

不欲分其心也:不想分散注意力。

此文出自元朝·丞相脱脱《宋史》《胡瑗传》,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



扩展资料

1、赏析

本文以胡瑗刻苦读书的例子作为劝学。胡瑗读书的环境是在泰山,吃不好睡不好,但是不影响读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胡瑗读书十年不回家。

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是胡瑗读家信只要知道家人平安就不再看下去,表现了胡瑗勤奋、不怕清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特点。

2、作品原文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中,年四十余。

景祜初,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者,范仲淹荐瑗,白衣对崇政殿。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同较钟律,分造钟磬各一虞。以一黍之广为分,以制尺,律径三分四厘六毫四丝,围十分三厘九毫三丝。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丁度等以为非古制,罢之。

授瑗试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辟丹州推官。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

召为诸王宫教授,辞疾不行。为太子中舍,以殿中丞致仕。

皇祜中,更铸太常钟磬,驿召瑗、逸,与近臣、太常官议于秘阁,遂典作乐事。复以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辞不就。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乐成,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取旁官舍处之。

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材高下,喜自修饬,衣服容止,往往相类,人遇之虽不识,皆知其瑗弟子也。嘉祜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治太学。既而疾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时以为荣。既卒,诏赙其家。

3、白话译文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经术教授于吴地,达四十余年。

景祜初年(1034),朝廷改定雅乐,下诏求通晓音律之人。范仲淹特荐举胡瑗,胡瑗以平民的身份在崇政殿回答皇上的咨询。之后,和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一同校定音律,分别铸造钟和磬各一。

他以一粒黍子的长度为一分,从而制成尺,律的长度为三分四厘六毫四丝,围的直径为十分三厘九毫三丝。又以大黍之长累而成尺,小黍之长实龠。丁度等人认为胡瑗所做不合古制,故罢之不用。后授胡瑗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史,任胡瑗为丹丹推官。

不久胡瑗任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胡瑗教导学生颇有方法,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并能以身作则。即使在盛暑天也一定身着公服坐于堂上。师徒之礼甚严。胡瑗视学生如子弟,学生们也信任爱戴他如父兄一般。跟随他学习的常常有数百人。

庆历年间(1041~1048)朝廷兴办太学,派人到湖州学习胡瑗教学之法,并因之制成学规。又召胡瑗为诸王宫教授,胡瑗称病不上任。后做太子中舍,以殿中丞辞职。

皇祜中期(1049-1053),朝廷又铸太常钟磬,派人召胡瑗、阮逸和近臣、太常官议事于秘阁,于是经常做乐事。后又以之为大理寺评事,兼任太常寺主簿,胡瑗推辞不上任。一年以后,授胡瑗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太常钟磬铸成后,胡瑗升迁为大理寺丞,皇上赐之以绣着银鱼的红袍。

胡瑗就住在太学,这时他的学生更多了,太学住不下,就租太学近旁的官舍安顿。礼部所录的官员中,胡瑗的弟子常占十之四五,无论才能高下,他们皆注意修身养性,严谨自律。穿戴举止,也往往相似。别人遇见他们,即使不认识,也都知道他们是胡瑗的弟子。

嘉..初年(1056),胡瑗擢升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这时他仍然管理太学。不久,胡瑗染病不能上朝,以太常博士而辞官,告老还家,众弟子和朝廷官员在城东门外为胡瑗饯行,当时将此事传为佳话。不久,胡瑗病终,皇上下诏厚赏其家,并帮助办理了胡瑗丧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瑗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原文:
宋,胡瑗,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翻译:
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不再读下去,而将信扔进山涧之中,很快又开始展开书学习,不想因此而分心。

注释:
布衣:指普通百姓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攻苦:用功刻苦。
食淡:吃粗茶淡饭,指不在意食物的精美。
终夜不寐:整夜不睡觉。寐:睡觉。
涧:山涧。
不欲分其心也:不想分散注意力。

赏析:
本文以胡瑗刻苦读书的例子作为劝学。胡瑗读书的环境是在泰山,吃不好睡不好,但是不影响读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胡瑗读书十年不回家。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是胡瑗读家信只要知道家人平安就不再看下去,表现了胡瑗勤奋、不怕清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特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12

    无ewfsdfdsafsafx

    𠃊丶tdjdndtgjccgmhkghkjkg,女j,bbhghghkhgk不hgkvmhvhvkhvhvhmvhvhmvhmgmvvgmcgncjggcjgjcgjgcjgcjgfjfgjgfjgjgfjgcjgcjjg

第3个回答  2012-12-17
《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不再读下去,而将信扔进山涧之中,很快又开始展开书学习,不想因此而分心。
文中表现了胡瑗性格中勤奋、不怕清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特点。
布衣:指普通百姓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攻苦:用功刻苦
食淡:吃粗茶淡饭,指不在意食物的精美。
终夜不寐:整夜不睡觉。寐:睡觉
涧:山涧
不欲分其心也:不想分散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