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印象深刻的审美体验

如题所述

摘要
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 关键词 审美体验 介入性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一、审美体验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美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毛泽东说过:“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 是没法子解决的。”
① 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 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了自然的美。
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同时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深。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他自己谈到:“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 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②正是画家对绘画对象的 “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关键。 — 8 3—

我们强调美的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煞美的纯哲学理论,恰恰相反,
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如此循环不已,每一次循环都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提高。 二、审美体验的介入性特点 人类最初对美的体验是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但它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有些人把美的体验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在艺术创作中极力渲染,
其结果只能是自然主义的代名词,与美的认识与创造是大相径庭的。美的体验是以美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没有美的客观存在,无论怎样体验,也感受不到美。但美之所以令人感到兴味无穷,却不在于审美主体———人被动地接受了什么,而在于他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设身处地,切身体验,才是认识美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美的体验的“介入性”。这种“介入”是全身心地置于对美的体验中。它包括审美感知因素、审美情感因素、审美理解因素和审美行为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介入,从而达到对美的体验。 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与知觉。人必须首先通过感觉和知觉才能同周围世界发生关系,这是整个人类认识过程的共同特点。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 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③ 强调了审美感觉的重要性。审美感知的特点是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形式感受的认识和对事物面貌的整体把握,由于孕涵着人们已有的审美经验、审美知识、审美兴趣和审美态度,因此感知的内容便在感性形式本身附着了特定的观念和情绪意义。所以,这种感知是自觉的,而非被动的,而且必须具备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器官。当我们望着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会油然而生“曾经沧海”的感叹;当听到小提琴曲《梁祝》,我们不禁陶醉其中,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受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 审美情感因素在美的体验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广泛地渗入整个审美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触发其它因素的诱因,起着动力作用。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充分肯定了情感的重要作用。
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
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特点。这个“热”就是对美的体验的“激情”,这个“冷”就是对美的体验的“理智”。单有激情,只能演为一种锋芒外露的情绪冲动,影响美的体验的正常进行。因此有理智的激情才能真正成为美的体验的动力。当我们站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前时,莫不感动,以至落泪。这是因为我们从这个满面苍桑的老农身上看到了父辈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当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们忍不住心潮起伏,那充满激情的乐章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悲愤、乐观奋进。 美的体验中理解因素的意义,就是借助于感知、情感、想象等诸因素,将具体表象的“美”直接转化为对“美”的理性认识,而无需通过中间阶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妙悟”,其实就是审美理解的最好诠释,即通过认识和实践直接理解把握对象,而不必中断自己的感受。它有着“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是人的感性经验积累的结果。理解可以是表象之外的意象、“弦外之音”。我们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首先映出的是主人公惜春、怨春的儿女情长心态,“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读完此篇,我们感觉到的却是 — 9 3—
一个具有远大抱负、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爱国者不平之音。这是因为我们综合了辛弃疾的生平、艺术创作特点、作品的独特意象,才会得到这种理解。主人公的惜春、怨春,
正表现了辛弃疾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斜阳、烟柳则是对昏暗王朝的讽刺。整首词借儿女之情露不平之气。由此,我们达到了对这首词的深刻理解。 我们在美的体验中,有时感到体验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美,这种感觉似乎不单纯是感知、情感、理解上的,而是一种情感、理智、意志和筋肉运动的结合的流动的状态,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审美行为因素。杜甫《望岳》一诗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一种对美的“行为”体验。杜甫称赞泰山是“造化钟神秀”,由登临泰山而有“荡胸生层云”之快意,更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所有感受均由“登”泰山而生
。有人热衷足球运动,并不单
单为进几个球,更是为了在这种拼搏的行为过程中展示人的本质力量,达到一种美的体验。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通过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行动而体验到了一种深刻的美;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许多人积极投身于建设大潮,并以此为美的追求与实践。由此可见美的体验不单是感知、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的活动,也是包括心理活动在内的全身心的行为过程。 三、影响审美体验的其它因素影响审美体验的其它因素还有审美体验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 审美体验的深度性是指对同样的美,不同主体、不同时间的体会程度经常会不一致,有时深刻,有时肤浅,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与体验的深入程度不同有密切关系。美的体验的这种深入程度我们简称为“深度性”。茅盾对路边的白杨树高声赞美,刘白羽由观日出浮想联翩,而这些在有的人看来可能觉得平淡无奇。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一次在荆州看到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作品,初看时还不能理解张画的好处,认为张“虚有其名”,可是第二天再去看时,发现了画的一些好处,就说“这样的画家在现代也应该算是好手!”第三天去,越看越觉得好,不禁说道:“真是大画家,名不虚传!”最后他简直不愿离去,竟住在画下,专心观摩了十天。阎立本所以前后态度不一,就是体验深度造成的。具体地说影响审美体验深度的
因素有个人的审美感官因素和个人的审美修养因素以及情感投入不同和行为过程影响等因素。一个具有健康感觉器官的人与有感官残疾的人在审美体验上是大不相同的。而人们审美修养则是由于对美的观点、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等的不同而异
。鲁迅所说的
:“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④说的就是个人审美修养的差异。审美情感还在于审美的心境。对于任何事都无动于衷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美的。为了提高美的体验的深度,通过美育的手段提高审美修养。这样我们既通过美的体验逐渐达到对美的深刻认识,同时自觉地接受美的教育以获得美认识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在美的体验中自觉地加以融汇贯通,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美的认识。 审美的共鸣性是说美具有社会性。审美感受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虽然人对美的感受首先表现为个人直觉性,但因其中蕴涵着普遍的社会性内容,因而能产生广泛的共鸣。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概括性。在阿Q身上,透过盲目自大、自轻自践、自欺欺人、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法,我们看到了在民主革命时期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某一人的形象,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它超越了作品本身,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强烈抨击的真实用意,因此引起广泛共鸣。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同样处在一种美的体验的共鸣之中。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 0 4—
和国国旗,它是成千上万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象征着自由、解放,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团结。正因为具有这些丰富感人的内容,正因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就共同体验到了一种雄壮、自豪的美。有的人以丑为美,醉心其中,但由于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而走向美的反面;一些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旧俗陋习,在当时称其为美,但由于它们不符合美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而趋于消失。相反,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这个形象看到了人自身的美,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美”的化身。 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向上的,因此美必须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性的。与此相应,
美的体验的过程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它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这种新要求、新问题、新材料,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美的体验促进了美的再认识、再创造,因而具有创造性。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形象地说明了美的体验的创造性。郭沫若在日本时接触了惠特曼的《草叶集》,深深为其所感动,
开始做狂放不羁的自由诗,为《女神》的发表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苏轼曾途经赤壁,其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不免有消极思想,但身临赤壁古战场,其雄奇壮丽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名篇《赤壁怀古》。 综上所述,美的研究,古已有之,而其作为一门科学,却还很年轻,许多问题也还没有彻底地解决,审美体验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了解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了解审美体验的特点,对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美、掌握美、创造美具有重要意义,这将进一步使美的认识与实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