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简述一下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吗?

如题所述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

1、抗利尿:ADH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成为激素-受体复合物,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变成cAMP,在cAMP的作用下激活蛋白激酶,使膜蛋白磷酸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沿着渗透梯度被动地重吸收。

2、升血压:ADH使血管和内脏平滑肌收缩,产生加压作用。合成的ADH可用于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兴奋ACTH释放:ADH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样促进ACTH的释放作用,可能系直接作用于垂体前叶而刺激ACTH释放,但并非CRF。④在动物中有增强记忆的作用。在实验大鼠中有促进糖原分解,抑制脂肪酸合成作用。

扩展资料:

抗利尿素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主要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的影响。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

1.、循环血容量

循环血容量的改变可刺激有关感受器影响ADH的分泌。在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处存在着容量感受器,能感受牵张刺激,监测同心血量。循环血量增加时,容量感受器受牵拉刺激而兴奋,经迷走神经传人中枢,反射性抑制ADH的合成与释放,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2、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对ADH的调节是相互关联的,如机体缺水时不但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同时也会使循环血容量减少,在二者共同作用下使ADH释放增多,尿量减少。若下丘脑、下丘脑一垂体束或神经垂体发生病变时,ADH合成与释放量减少,尿量可明显增多。

3、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也可反射性地抑制ADH的释放,使尿量增加。动脉血压降低,则产生相反的作用。血浆渗透压升高或血容量减少及动脉血压降低,不但可刺激ADH分泌,还使人产生渴的感觉。

渴中枢位于下丘脑外侧部与渗透压感受器的同一部位(但神经元不同),因此ADH与渴中枢一起参与机体水平衡的调节。

4. 其他作用:

痛刺激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情绪紧张和低血糖可促进ADH释放,使尿量减少。应激、运动也增加ADH分泌。弱的冷刺激,可减少ADH释放,使尿量增加。恶心、呕吐使ADH释放增加,结果尿量减少,某些药物,例如尼古丁、吗啡、可乐定可抑制ADH释放。

乙醇也抑制ADH释放,饮酒后尿量增多可能与此有关。ADH呈昼夜节律,即夜间分泌率较高,因此夜间生成(排泄)的尿比白天少、部分儿童夜间遗尿可能与这些儿童夜间ADH分泌不增加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利尿激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9

抗利尿激素作用机理: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生成增加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分子的通透性。

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

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扩展资料

酒后上厕所的原因

尿道括约肌会对膀胱中的尿液起到封存作用。酒精会扰乱人体对水分的需求量,因为大脑和肾脏会实时协同工作,来保持体内液体的流动。大脑会生成抗利尿激素,它能阻止人排出小便。

然而,当饮酒时,大脑所生成的抗利尿激素就不那么足量了,未达到理想的控制排尿状态。之后,肾脏开始生成大量的尿液,让人尿意频生。

专家指出:脱水问题不容忽视,它会导致人死亡。当人们饮用的酒量大于饮水量时,更容易发生脱水,肾脏功能不堪重负,如果把膀胱比作一块干枯的海绵,不断往上滴水,就会让它湿透。

此时,再往海绵表面多滴一滴水,海绵底部就会持续不断的流出液体。相同道理,饮酒会导致人体控制尿意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频繁如厕也就不足为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抗利尿激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引用于百度百科)
不好意思 没有帮你压缩文字

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
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主要作用
  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使髓质组织间液溶质增加,渗透浓度提高,利于尿浓缩
作用机理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生成增加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
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9-30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生成增加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
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
第4个回答  2012-05-18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生成增加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
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