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官职都有哪些,几品?

最好是按顺序排列

文官官职: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官官职: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卫戍司令。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 正二品——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副将。 大致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长。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 正四品——都司。 从四品——城门领。 也许相当于团级吧以下就不一一对比了。这只是大致的比较不能与现在的级别一一对应。 正五品——守备。 从五品——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部千总。 正七品——把总。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额外外委。 这些武官都有自己设在军营内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称为“府”。他们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设在府邸后面但按规定在当值值班时只能住在军营里不能随便外出。不过晚清军备废弛也就没人管了。这些武官都随下属的部队驻扎在各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如果发生战事他们当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领所属军队参战但一般不迁私宅。因为打完仗大多数还是要回原驻地的。如果要长期换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世袭的军职如贵族子弟或父亲因公殉职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品级。第二种是科举夺魁而得官。科举分文武两种参加武科举考上进士以上级别者可以授予武职。第三种是从士兵中选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级也就是“行伍出身”。 清代早期的官场是很清廉的武官都凭才能和战功来获得升职。即使贵族子弟也绝没有无功受禄的事。但后期官场腐败贿赂成风武官升职的“渠道”也就很复杂了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册封嫡子共二级,分别为世子(亲王嫡子)、与长子(郡王嫡子)。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太监的品阶 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绣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太监没有官位,不能穿补服,只能穿箭袖蟒袍. 但是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官位为5品,最低为8品,乾隆七年规定太监官位最高为4品而且永为定制!慈禧太后因为宠爱李连英,打破了祖宗的定制,封李连英为2品。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太监最高的品位! 清朝统治者开国后,汲取了前朝宦官乱国的教训,制定“祖制”,对宦官限制很严。例如规定太监最高是四品官衔(在清朝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品官衔,述有五品、六品至九品,然而被授到这一品级的太监也不出100人。在清朝宫禁之内,太监总额为3000人,比明朝少得多),不准干预政事,不准和外官交往,不准离开京城,违者斩无赦。所以,在清代的前期和中期,太监的势力不大,后期那个恃宠而骄的太监安德海被斩,其理由也是“违反祖制”。 总管太监:四品,也有以七品执守侍充者,官衔为宫殿监督领侍,宫殿监正侍,计14人。 副统管太监:六品,官衔为宫殿监副侍,也有执守侍衔者,计8人。 首领太监:八品使监,也有无品级者,计43人。 笔贴式太监:八品侍监,此品级太监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从事扫除、守护之役者,无品级,人数不定。 不同品级的太监,穿着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赏有太监顶戴的称为老爷,无顶戴的称为师父。在清末,督领侍张德安,长春宫的大总管张谦和,二总管阮进寿就是二品顶戴--“红顶子”。大总管、二总管依次往下排分为带班太监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另外,是众多的小太监和从事劳作的下层扫殿太监,登记森严,一级压一级。 此外,在各宫殿太监中,还设有总管、首领、掌案的、回事的,以及小太监。其他宫内各个处所,又分为首领、大师父、二师父、带班、陈人,最末一等就是徒弟了。太监头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用具、拿扇、持麝尾,都有徒弟侍侯。 到了晚清,随着各种需要,分管什么职责,就有什么名目的太监,如驮妃太监、侍膳太监等,连外国进贡来的自鸣钟,也有专门太监负责,称其为“自鸣钟太监”,可谓是名目繁多,令人瞠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20
明代官衔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左、右柱国。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柱国。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衍圣公(孔子后代)。
官阶:文官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上卿,武官称上护军。

从二品:左、右布政使,副留守、都指挥同知。
官阶: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卿,武官称护军。

正三品:太子宾客、左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檐事府詹事、顺天、应天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光禄、太仆、苑马寺卿、左右参政、都转运使、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少尹,武官称轻车都尉。

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太仆、太常、苑马寺少卿,左右通政,少詹事,京府丞、鸿胪寺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尹,武官称上骑都尉。

从四品:祭酒、布政司参议、宣慰副使、宣抚使。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少尹,武官称骑都尉。

正五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左右春坊大学士,翰林学士,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左右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司卿,光禄寺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监、上林苑监正、宗人府经历、按察司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
文官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勋位,文官称修正庶尹,武官称骁骑尉。

从五品官:侍读、侍读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寺少卿,员外郎,五军都督府经历,知州,都转运盐使司副使,正提举,京府通判,卫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副使,安抚使。
文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勋位,文官称协正庶尹,武官称飞骑尉。

正六品:大理寺正,詹事府丞,中允,侍讲,侍读,国子监司业,尚宝司丞,太仆寺丞,京知县,都指挥使司经历,通判,上林苑、钦天监副,五官正,太医院判,兵马指挥,所镇抚,百户,典仗,审理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司长官,副招讨,宣抚司佥事。
文官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正理问,运判,州同知,正提举,副长官。
文官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出身授宣德郎;武官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正七品:都给事中,编修,监察御史,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军都督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经历,太常寺博士,典簿,兵马副,营膳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审理副,安抚司佥事,蛮夷司长官。
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出身授宣议郎;武官阶只有六品。

从七品:检讨,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署丞,詹事府、太仆寺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举,府、卫、都转运盐使司、宣慰司经历,布政司都事,蛮夷副长官。
文官初授从仕郎,升授徵仕郎。

正八品:国子监丞,行人,部院照磨,五经博士,通政司、卫、按察司、转运司知事,京县、钦天监主簿,御医,保章正,协律郎,营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经历,县丞。
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翰林典籍,寺监典簿,博士,国子监助教,鸿胪寺主簿,京府、转运司知事,挈壶正,祠祭署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抚司经历,知观。
文官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校书,国子学正,部院检校,鸿胪寺署丞,上林苑典署,司历,营膳丞,各馆局大使,京府照磨,赞礼郎,奉銮,府、县主簿,宣慰、安抚司知事。
文官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待诏,詹事府、上林苑录事,通事舍人,正字,司务,国子学录,国子典籍,鸣赞序班,韶舞司乐,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检校,京县典史,院司卫州所各吏目,内外教授,府照磨,司狱,巡检,驿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阴阳杂职。
文官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未入流:孔目,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

官太太叫「命妇」,等级
1.一、二品「夫人」。
2.三品「淑人」。
3.四品「恭人」。
4.五品叫「宜人」。
5.六品叫「安人」。
6.七品叫「孺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22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礼部(礼仪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第3个回答  2018-01-26
沈武章在明朝做啥官
第4个回答  2012-05-23
补充一下不入流。驿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