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胜利对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的意义

急用,各位帮忙!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便遭到世界上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武装侵略、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手段,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的独立主权,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它们竭力维护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使封建主义努力在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的中国仍然占居统治地位,因此中国又是一个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国家还造成一个为它们服务的买办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和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者统治中国的两个主要的社会基础。从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以后,代表这两个阶级利益的各派军阀官僚势力,是帝国主义者选中的作为它们控制和宰割中国的代理人。这些统治势力既然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就只能依靠武力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它们从来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这是因为它们所依附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互相争夺的缘故。它们也不可能使中国的社会政治有什么进步。对于任何企图按照人民的意愿促进中国民主化、近代化的改良方案,都只能遭到它们的拒绝。国民党政权是旧中国这种统治势力的最后一个。它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是它的内部始终是四分五裂、争斗频繁的。国民党的主要部分虽然不得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仍然是受英美帝国主义指使的反动势力。

这种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买办势力的联合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衰弱的根源,是中国民族灾难和人氏灾难的根源。在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政治条件下,中国根本不可能通过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只有用武装革命的方法推翻这种反动统治,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才能使中国摆脱黑暗的深渊,求得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前80年,为了改变祖国的苦难命运,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英勇顽强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但是,这些斗争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愿望才开始实现。

中国革命的敌人曾经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是极其曲折和艰难的。中国人民为赢得革命的胜利和社会的进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1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时候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在长期的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党内曾经盛行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和别国经验的错误倾向,经过艰苦的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极为丰富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洋东思想。党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创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党把民族革命的任务和民主革命的任务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根据革命发展的进程,提出每一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胜利前进的方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革命斗争中以无限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献出了数十百万的宝贵的生命。党由此而赢得中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护。党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始终努力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一整套关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运用这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党的方针任务的制定和执行能够符合群众的要求,得到群众的支持,使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不断地发挥和提高。党还通过经常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自我批评,通过总结经验和定期的整党整风,加强自身的建设,使党能够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政治上“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克服种种脱离群众的现象,使党得以从多次的错误和失败中接受教训,取得进步。这样,经过长时期革命烈火的千锤百炼,党终于成长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先进和最强大的领导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民族独立和民主制度,中国的反动统治势力总是长期占领中心城市,凭借强大的武力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许多城市又是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日本帝国主义全面武装侵略中国时,又以城市为中心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特殊条件决定了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争夺造成中国反劝统治集团之间的分裂和战争的特点,又使革命武装能够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蓄和锻炼自身的力量,逐步求得发展。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2

中国的革命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的根本社会内容是农民的土地革命。党从单独地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之后,就用武装斗争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形成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三方面的结合,形成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局面。党逐步克服以城市斗争为重点、企求速胜的“左”倾错误,将工作重点转入农村,长期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用无产阶级的建军思想,建设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严格纪律、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既与一切反动统治势力掌握的残害人民的军队根本不同,又在政治上军事上远远超过历史上旧式的农民起义武装。党指挥这支军队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反对敌人的“围剿”、“扫荡”的反复战斗中,一步一步地积累胜利,发展胜利。随着战争的进展,党一步一步地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革命阵地,并发展这种阵地,最后赢得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

中国的历史条件还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争取和联合这一广大的中间阶级,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中国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特别是民族革命是符合于各阶级人民的利益的。外国帝国主义通过其在中国的走狗压迫中国,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而在一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武装侵略,更使全国各阶级人民面临亡国的绝境,这就使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可能。但是,革命敌人力量的强大,大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对这些中间阶级的争夺,又使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不能不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而党对农民革命战争的领导,就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只有以武装斗争所形成的坚强的工农联盟作基础,才有同其他革命力量的联合,才有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建立统一战线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党根据国情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即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反动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性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当民族资产阶级、甚至某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有可能站到革命方面来的时候,党就努力争取它们参加统一战线,并注意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对它们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革命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的时候,又敢于同它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支持或中立。党还根据统一战线中各种社会力量的不同特性,它们在革命发展某一阶段的不同状况,规定和实行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不同政策。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了主要的敌人,最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保证了革命在全国范围的彻底胜利,并保证革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法西斯的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政治事件。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们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成了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个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它使中国人民结束奴隶般的悲惨生活而走向光明幸福的未来,使中国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屈辱而光荣地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使中国有可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1/4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帝斗争的胜利信心。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积累起来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世界各国求解放、求进步的人民也有借鉴意义。当然,这些经验带有中国具体国情的特点,照抄、照搬到别的国家中是不行的。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中国革命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个同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把自己的人民解放斗争引向胜利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正确地结合起来。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0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它是深深溶化在中华各族人民血液之中的挥之不去、化之不开的浓厚民族情感、优秀民族品格和坚定民族志向,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且至今仍有强大活力的伟大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五千年,有赖于民族精神的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有赖于民族精神的支撑。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弘扬,就是继承和发扬;培育,就是丰富和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一、红军长征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央苏区面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形势以及其他苏区武装斗争相继失利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革命遭遇严重挫折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一次重要抉择。因此,红军长征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红军长征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4年的坎坷历程。在这14年中,党的历任领导人不是犯"左"的错误,就是犯"右"的错误,党中央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领导集体。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也正是当时党中央负责人博古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的。然而,长征磨砺了中国共产党,使党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并在长征中逐渐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束缚,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其中,在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两次重大考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由稚嫩走向成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斗争。党中央负责人造成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思想根源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然而也正是这次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屡次挫折,广大红军干部战士才开始真正在痛苦中反思,才更加认识到了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正确性,并最终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由稚嫩走向成熟的一次重要考验。二是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在长征中与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当长征中张国焘依仗自己实力雄厚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时,毛泽东领导党中央同张国焘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主张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最终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巩固了新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维护了红军的统一和稳定,中国共产党则通过这次考验更加成熟起来。至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陕甘地区,中国共产党已经在艰苦的长征中选择了一个成熟的领导集体。可以说,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由稚嫩走向成熟,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形成一个成熟、团结的领导集体。

  (二)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预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开始由挫折走向胜利。从微观的层面上看,自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整个中国革命局势进入了一个低潮,红军一直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艰苦地战斗和行军。直到在遵义会议上取消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形势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通过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从而大踏步地甩开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堵,并翻过雪山,爬过草地,胜利抵达了陕甘地区,从此确立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它打破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消灭中国革命力量的痴心梦想,使得中国革命在绝处逢生,红军得以积蓄力量,为以后革命高潮的来临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从宏观的层面上看,红军长征的胜利标志着红军实现了中国革命指挥中心和战略大本营从东南向西北的转移,紧接着通过东征、西征战役,红军在陕北站稳了脚跟,具有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为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红军抗日提供了前进的阵地。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是很难想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形势会像后来那样的发展。可以说,红军长征一胜利,中国的革命形势便为之发生了改观。正如江泽民所说,"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 ,这场搏斗的结果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三)长征胜利使党的抗日主张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阶级矛盾仍然尖锐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主张对日作战。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签发了《对日战争宣言》,1934年7月15日,毛泽东与朱德、周恩来、王稼祥联合签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主张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但那时,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抗日主张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可能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央领导人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无视中日矛盾逐步尖锐的发展趋势,继续推行其左倾路线,从而丧失了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有利时机。在长征途中,红军虽然深知当前面临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中央也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并在不久后又明确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但这时如果红军长征失败,也就无法实现抗日的可能性了。只有长征的胜利,才会使得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不久,党中央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中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于1936年公开向国民党提出了建立抗日联合战线的建议,这时红军联合抗日的主张才有了实现的机会。另一方面,红军长征之前,中国革命指挥中心和抗日主力军都在南方,远离抗日前线,因此中国共产党当时提出的抗日主张,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理论上的设想。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顺利转移至中国抗日的前进阵地,能够将抗日的口号转化为抗日的实践,并在联合抗日的问题上进一步建立起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从而为红军担负起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红军长征胜利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贡献

  长征胜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另一个巨大贡献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共同认知、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灵魂,它表现为中国历史上普遍性价值的积累和凝聚。它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中,特定时代中的英雄壮举则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突破和发展。红军长征中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追求光明、追求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壮举铸就了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长征精神。它在继承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在长征的革命实践中又实现了新突破,给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长征胜利促成了革命精神和传统民族精神的紧密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成员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优秀代表,其天然地继承了伟大的传统民族精神。而红军长征则是在与强敌的浴血奋战和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促成了革命精神和传统民族精神的紧密融合。它使得红军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意志力,能够在面对强敌时激发出高昂的战斗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所表现出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是革命精神和传统民族精神紧密融合的产物,也是保证红军长征胜利的精神支持。首先,红军长征的战斗史,无不体现着红军战士勇敢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不仅要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终日与敌人浴血拼杀、流血牺牲的严酷战斗形势,同时还面临着疲惫、饥饿、寒冷的重重考验,但红军却冲出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究其原因,重要一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红军身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广大红军指战员以战胜长征中的艰苦为乐,充分挖掘和发挥了自身的最大潜力,创造了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其次,红军在战斗中体现了高尚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长征中一次次的战斗,无不体现着红军全体指战员为了革命的大局,牺牲了小我,为了战友们活的希望,放弃了自己生的机会。他们用自己牺牲为现代民族精神做出了注解,证明了只有在革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传统民族精神才能推陈出新,才能爆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再者,红军广大官兵表现出极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长征途中有着无数的艰难险阻,但这却从来没有动摇红军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相反,红军广大却表现出极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这些没有革命主义精神指引所无法想象的,这也是红军能够久战而不散的法宝。应该说,红军长征通过实践促成了革命主义精神与传统民族精神的紧密融合,这一种融合又可追溯到井冈山时期,但红军长征则以其悲壮而独特的方式加速了这一融合,从而使得我们民族精神得以新的突破,并在以后抗日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扬和发展,使得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敢于革命斗争、善于革命斗争的现代民族性格。

  (二)红军长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结合。自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开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革命和实践的精神通过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逐渐溶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当中。但是中国人民乃至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却不自然而然的行动,而是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在主观自觉和客观作用下,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并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一部分。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正是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结合。首先,长征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红军长征中断党中央与共产国际联系的客观现实,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摆脱了共产国际的盲目指挥。没有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迫使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把握自身的命运,在长征实践中摸索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必须承担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责任,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思考和摸索适于中国国情的马列主义,而教条主义者认为山沟沟里没有马列主义的论断不攻自破。也就是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才能够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当中。其次,长征促使中国共产党红军否定了"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开始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迫使党中央和工农红军开始长征,导致失败的思想根源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经历长征前期的屡次挫折后,广大红军干部和战士逐渐认清楚是错误路线和领导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脱离中国革命具体实践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原因最终促成了改变红军命运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开始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新中央的领导,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始把握住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并在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明确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观点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结合才能够顺利实现,中国人民精神和斗志才能够焕然一新。

  (三)红军长征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伟大壮举,同时红军长征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红军长征本身已经成为了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长征精神作为一个整体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由长征精神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所决定的。一方面,长征精神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一个精华。它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首先,长征精神直接渊源于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革命早期形成的,它是中国革命精神集中体现的先河,对于以后诸多的革命精神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长征精神正是接过井冈山精神的第一接棒手,并在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井冈山精神的实质,继续向前发展了井冈山精神。其次,长征精神对以后的延安精神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延安创业的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骨干绝大多数都是经历了红军长征的洗礼,长征在他们的精神世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领悟了长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的革命斗争形势,在革命实践中开创了延安精神。应该说,长征精神继承了井冈山精神的遗产,而为延安精神的创立建立了良好的开局。另一方面,长征精神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完整理论框架的思想体系。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讲话将长征精神归结为五个方面,即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5个方面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比较全面地总结了长征精神的理论内涵,准确地构建了长征精神的理论框架。同时,长征精神深深植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革命实践之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广大人民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共有的思维品格,具有真理性和持久性的理论品质。因此,长征精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时代精神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长征精神对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阶段具有划时代意义

  江泽民指出:"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在今天改革开放愈加深入,国际国内形势愈加复杂,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愈加艰巨的时候,长征精神愈加焕发出其伟大的时代意义。

  (一)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阶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之不尽的源泉。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创造人类历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与党对军队强有力而且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长征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今天,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长征时期不可能同日而语了,但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为此,就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能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的根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及前进动力。长征途中危机四伏,充满艰辛,但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在艰难长征途中从未动摇过。今天,我们在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征途中,困难会更多,更艰巨,这就更需要全体中国共产党人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有战胜一定困难的勇气。二、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红军长征精神的突出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可贵品质。在长征历次大小战斗中党员干部往往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战场上带头向前冲。今天,新的长征不可能要我们的党员带头去像长征那的流血牺牲了,但这可能是新的"牺牲",有时甚至比长征时牺牲生命还要大的"牺牲",它需要我们的党员和党员干部更要经得起新长征"牺牲"的考验。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红军在选择长征落脚点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的高明眼界。今天,建设我们国家,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外国经验也不一定适合我们,这就需要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等都应该从我们自己的国情民情和社情出发。四、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红军在长征中不动老百姓的一草一木,与老百姓同死生,共患难,得到沿途中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没有人民群众与红军的团结,就不可能有红军长征的胜利。今天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是任重而道远的伟业,它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万众一心。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只要我们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领悟长征精神,其必能成为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二)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和弘扬的。长征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一个文化的范畴。可以这样说,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当然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在红军长征途中所发生的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壮举,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悲壮故事,还在于红军长征精神本身深层所包含的品质和内涵,而这些对于我们新时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是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的。一方面,发展新时期新阶段中国优秀文化时,应该注意宣传和弘扬长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必须注意借鉴和吸收长征精神中包含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这些都是能够起到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时,必须注意吸收新时期新阶段不断涌现的优秀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最为需要的东西。同时,在探索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时,必须贯彻长征精神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加强对中国当代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出规律性和真理性,找到适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方法和手段,开创当前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局面。

  (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是新世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倡导和发展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能没有自己特色的精神的,这个精神才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精神动力做支撑。长征精神源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征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征精神依然有着高度的指导意义。首先,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是长征精神的基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点。红军之所以久战而不溃,其根本就在于红军广大指战员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一次次反对外来敌人的侵略中能生存和发展下来,也是中华儿女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所必需坚持和发扬的。一方面,只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的旗帜下,突出同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才能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体制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下,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从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建设新的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只有强调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才能在物质利益取向愈加明显的当代社会,坚持对国家的奉献,对人民的牺牲,也才能在追逐个人利益时不会有悖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从而在新世纪成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广大官兵之所以能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最后胜利完成长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心中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新世纪头20年,中华儿女肩负着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此外,祖国统一大业也是中华民族共同承担的一件大事。这些是新世纪中华民族新的"长征"。在完成这新的"长征"过程中,可以想象得出遇到的困难、遇到的国内外的风云变化的形势。中国人民只有发扬红军长征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勇于承担重担,在祖国和人民召唤的时候能够挺身而上,不惜流血流汗,愿意做出一切的牺牲,才能完成这一新"长征"。最后,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突出体现。新世纪新阶段要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必须理解好这个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要坚持根据本国实际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并且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了革命和建设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所遇见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国际上摩擦也会越来越多,与他国的经济冲突也趋于激烈。必须认清形势,在深化改革和加大开放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不盲从于他国的经验,要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适宜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长征精神,才能探索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道路。

  红军长征精神是20世纪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象征,也是中国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勇敢前行的精神动力之一。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我们要立足于当前实际来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同时在坚持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创新,并以创新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论新成果来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推动,使红军长征精神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