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主观、客观问题?

如题所述

一、主观和客观是哲学认识论中一对最大的区分性范畴

主观和客观是哲学认识论中一对最大的区分性范畴,具有名词性。

1、主观就是作为人脑反映过程的精神(主观世界),包括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果;

2、客观就是人脑的反映对象,包括物质(客观实在)和“作为反映对象的精神”(精神客体,不象很多物质那样具有实体性,但具有客观存在性)。

精神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外延上是全同关系:作为反映过程的精神就是主观(主观世界);反过来看,主观只包括精神。物质范畴与客观范畴在外延上是从属关系:物质只是客观(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反过来看,客观既包括物质(客观实在),也包括“作为反映对象的精神”(客观存在)。

二、主观和客观是哲学真理论中一对特殊的描述性范畴

主观和客观是哲学真理论中一对特殊的描述性范畴,用来说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对象),具有形容词性;有时前面用副词来修饰,例如:太主观、很客观;有时后面加一个“的”字,例如:主观的、客观的。

1、主观(的)是指认识不符合实际。

如果张三的主观认识违背客观对象,人们就评价说:张三的看法太主观,张三的看法是主观的。

2、客观(的)是指认识符合实际。

如果李四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对象,人们就评价说:李四的看法很客观,李四的看法是客观的。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形式上(包括语言形式和逻辑形式)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即符合客观对象。

谬误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在形式是主观的(与真理相同),但在内容上也是主观的即不符合客观对象(与真理相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1
中国的文字还是很有特色的。所谓“客观”,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者为“客”,自外于被观察事物。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不随观察者的意愿而改变。 所谓“主观”,就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 怎样区分主观客观? 例如,假设阿门王身高1.8米,这是客观;阿门王是高是矮?这是主观。在普通人看来是高,在姚明看来就是矮了。然而同时必须看到,“主观的客观性”:如果姚明认为阿门王是矮的,就不会认为一个1.7米的人是高的,只会是更矮。所以,主观随客观而形成和变化,是有既定规律的,尽管这些规律很多还不为人们所了解。那么这些主观形成变化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愿改变的,所以是客观。 所有客观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测量”的,但不可以被“评估”;所有主观的事物都不可以被测量,但可以被“评估”。所谓“测量”,一定是根据事物某种固有的属性进行;所谓“评估”,一定是根据某种先验的价值观进行。身高1.8米是阿门王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可以客观测量,但不能“客观评估”,一旦评估就是主观了。而高、矮这样的概念不是阿门王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人们的主观评估。客观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主观解决“好不好”,“怎么办”的问题。 那么,价值、效用、劳动这些概念,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例如,无论一个身体怎样的人,只要他搬动同一块石头走过同一个距离,那么可以认为他作的“功”是相等的。这是劳动的客观性。“劳动耗费”对于不同人的评估是不同的。搬一块大石头,身体好,气力大的人觉得耗费不大,需要的补偿就小;身体差,气力小的人就会觉得耗费大,需要的补偿多。这就是主观。 效用也是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效用干什么的?满足欲望。欲望的产生就具有客观性。肚子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而不会是饿了想睡觉,困了想吃饭,这就是客观。饿和困,也分别源于不同的生理过程,饿的生理过程不能产生困的感觉,反之亦然,这也是客观。喝第一杯水时解渴,喝第二杯水时更解渴,这种规律也是客观的,所以不可能反过来。喝水效用的饱和点也是客观规律决定的。各个个体对于某事物的效用有不同评估,这是主观。 既然劳动、效用都具有客观性,那么以劳动和效用定义的价值也当然具有客观性。具有客观性,并不否定其也有主观性。 现在问:客观和主观,谁是第一性的?当然是客观第一性,这和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是同义。离开了阿门王身高1.8米这个客观测量结果,就无法作出高或矮的主观评估。 所以,经济学和一切社会科学,既是主观的,更是客观的;既要研究主观,更要研究客观。
第2个回答  2014-01-21
主观和客观是自己区分,看你站在那面。很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