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说衣服的总称

如题所述

衣服的总称叫衣裳。

在古代语中“衣”和“裳”不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是相互分开的。“衣”产生的较早《诗经》中,这里所说的“衣”和今天“衣裳”的意思相近,都是指的上衣一般是平民所穿,而“袍”也叫“深衣”。

比一般的上衣要长,和今天的大衣差不多。这种“袍”一般人是不能穿的,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能穿着,与“衣”相对的就是“裳”。

扩展资料:

战国之前,古人是不穿裤子的,当时的人下身穿裙子或两个裤子腿的“绔”,“绔”也就是现在裤子的雏形, 只是没有前后裆。后来裤子逐渐出现,人们还是将其习惯性地称之为“裳”。

因此,古人所说的“衣裳”指的是包括上衣和下衣,在内的所有衣物的总称,和今天“衣服”的含义相近。但是评语今天的“衣裳”在词义上却有极大的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衣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总称应该是裳吧,给你一些参考资料: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钦命的九种器物,即车马、衣服、乐具、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士庶之人,年满20加冠有三加的礼仪,即初次加缁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古时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称,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时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则用皮屦,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则会被人讥笑太吝啬。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制作鞋子,如汉代的青丝履、晋朝用丝线编织的鞋子、唐代的云头锦履,还有木制鞋——称木屐,在鞋底有二齿,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制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种加木底的鞋,称为“舄”,在鞋的前部有翘起的鞋头装饰。舄有不同颜色,以红色为上品,一般穿舄要与冕服搭配,是帝王参加大典活动时的必备服饰。

而清代妇女所穿的旗鞋则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为少女和中年妇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25
服装,是衣服鞋帽的总称。
第3个回答  201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