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批判的角度,论述中国传统美德

如题所述

14. 秉公执法的奉公精神。这是我国古代官吏遵循的道德规范,被视为治国之美德。中国古代虽说以人治为主,但也重视法治。各朝不断地制定和完善法律条令,对稳定社会起了一定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各级官吏在执法中有很大随意性,法律的执行情况往往决定于官吏的道德素质,即廉吏还是贪吏。所以就产生了约束官吏行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奉公守法、循法而行;秉公执法、执法如山。一方面官吏要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守国家法纪;另一方面,作为执法者必须公正无私、刚正不阿、赏罚得当。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依法行事,不畏权势,不论亲疏,不因私人利益、私人感情和亲人关系违背国法,袒护亲友。史书中记载了许多清官廉士不私亲族、不受私情、不记私仇,不以私事害公义的事迹。例如,子文执法不私亲、叔向断狱不隐亲、石硝大义灭亲、包公铁面无私、海瑞为民请命等等,历来为人所称道,被作为执法者的道德楷模。在赏罚中严格按法律办事,也是取信于民的一种手段。诸葛亮对有功者“虽仇必赏”,对犯法者“虽亲必罚”,狄仁杰与唐高宗争辩,坚持依法定罪,这些都体现了维护法律,依法行事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更要强调执法的严肃性,发扬奉公守法、秉公执法的优秀传统。
15.清正廉明的清廉精神。这也是我国占代官吏的道德规范,被视为“国之大维”,“为政之本”,“为官之宝”。我国古代政德(官德)的内容十分丰富,最主要的就是提倡“清正廉
明”。这“清正廉明”,核心是一个“廉”字。“廉”是“清”、“正”、“明”的先决条件。什么叫“廉”?古人关于“廉”的概念有种种说法,大致有如下几种含义:一是指“清廉”。《广雅·释诂》曰:“廉,清也”,此“清”与“浊”相对立,《周礼·小宰》注:“廉,清不滥浊也”,这就要求作官之人洁身自好,一身清白,两袖清风,不谋私利。二是指“公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载:“廉之为公正”,此公正与偏私相对立,就是要求为官之人办事公道,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不殉私情;三是指“不苟取,不妄得”。 《孟子·离娄上》:“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汉代刘向曰:“廉士不妄取。”这是要求为官之人要坚持以义制利,不取不义之财;四是指“节俭”。《辞源》注曰;“廉,犹俭也。”明代清官海瑞曰:“公以生其明,俭以养其廉。”这就要求为官之人俭以律己,以防走上不廉之路。五是把“廉”看作高尚的道德情操或理想人格。《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里记载的子罕“以不贪为宝”,正是对廉德的歌颂,表明了子罕追求的是高尚的理想人格。我国古代要求官吏清正廉明,这到今天仍没有过时。当前,我们党领导的反腐倡廉、反贪拒贿的斗争,其目的就是在于加强廉政建设,转变党风、官风,进而优化民风。因此,我们说清正廉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观察和考核一个人是否志笃志坚,不令要看其口头的表白和书面的宣言,更要看其在紧要关头是否坚贞不屈和在一生中是否坚持不懈。因为实践既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也是检验意志是否坚韧的惟一标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对于这段名言,我们如果不从被动承受来认识,而从主动承担来理解,那么就可以看作志士仁人自觉提升精神品德的警句。一个人假若立下承担时代赋予重任之大志,就应
该痛下决心,苦练本领,忍饥受寒、直面贫困,即使所作所为都遇到艰难险阻,也要视为净化心灵、砥砺性情和增强能力的重要方法。古圣先贤们为我们树立了无数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崇高榜样,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且不说早在神话传说时代出现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故事,就说孔子的一生经历也是明证。他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实践自己的主张,一生奔走于列国之间。虽然曾经畏于匡、厄于陈、困于蔡,屡遭排挤打击,迭遇误解嫉恨,在当时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终于成为儒家的始祖。他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和主体,至今不但在华夏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
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本人亦被历代尊之为圣人。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这应该主要归功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历史上的明君贤相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创建的丰功伟绩,所体现的高风亮节。他们励志图强、笃志上进等方面的美言佳行,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志气和行为,就一直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吴越相争,越败国亡,勾践被虏至吴都会稽成为夫差的马佚。但他决心复仇,立志复国。在吴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为奴三年,直至被赦。“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大臣范蠡、文种等的辅佐之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吴称霸。历代诗词曲赋多有歌咏,小说戏剧也常搬演,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之一。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是中华民族尽人皆知的一代名臣。他年轻时虽隐居隆中,但自比管乐,刻苦攻读,留心世事。一旦出山,就使兵微将寡,又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占有荆、益两州,三分天下。主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文化。他立志尊刘复汉,统一中国,虽因刘备、关羽等违反了他联吴抗魏策略,先失荆州,后败夷陵,国力受损,致使其五伐中原,力不从心,病死军中,留下终身遗憾。但他那为实现宏誓大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的精神,流芳百世。

节俭,指的是对物质财富和劳动成果的珍惜、爱护和节约,要求人们做到不奢侈、不浪费,物尽其利,财尽其用。
华夏自古重节俭。首先,古人认为节俭是修身、持家、治国的法宝。古人向来把节俭和勤劳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勤俭,认为“不勤不俭,无以为上人也。”(王通《中说》,在古人看来,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破坏自然资源,浪费劳动成果,就是损害人类本身的一种恶行。《尚书·武成》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指出,商纣王“暴殄天物,害虐燕民”,是天下的大恶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奢侈则是最大的过错。强调了节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重视礼,孔子在《论语》中谈到礼的地方达数十次。孔子所提倡的礼,重在人的道德完善,而不在于表面的繁琐形式。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予罕》)依照古代礼制,男子一到二十岁便举行加冠的仪式,叫“冠礼”。麻冕,用麻制成的行冠礼戴的礼帽。纯,黑色的丝。绩麻做礼帽,按照规定要用二千四百根经线,麻质较粗,必须织得非常细密,很费工,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因此,孔子说:“礼帽用麻料织,这是合乎传统的礼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料,这样省俭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对节俭与奢侈的取舍态度表现得更加鲜明,他说:“奢而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孔子的意思是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节俭朴素就显得寒伧,与其骄傲,不如寒伧。墨子特别注重“俭节”,他有一句名言,叫做“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意思是说,节俭才能生存发展,纵欲放荡就会招致灭亡。墨子之所以主张“俭节”,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而发的。春秋战国之际,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奢侈腐化的生活,千方百计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他们“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彩靡曼之衣”、“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墨子·辞过》)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使劳动人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节用》)为此,墨子呼唤“俭节”的社会风尚,提出“节用”的学说。墨子所谓的“节用”,指的是节制财用,不铺张浪费。他从功利目的出发,主张在饮食、衣裘、兵甲、舟车、宫室、丧葬等方面,都应坚持“去无用之费”,只要达到功利目的就行,不应额外增加人民的负担。在墨子看来,一切衣食住行若能本着“节用”的原则,就能达到“用财不费,民德(得)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的社会效果。墨子“节用”学说,对改变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培养人们节俭的美德,是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春秋时期,晋国之卿赵简子,乘坐的是破车瘦马,穿的是老公羊皮裘,他的家臣劝他更换一下,简子说:“吾非不知也。吾闻之,君子服美则益恭,细人服美则益倨;今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刘向《说苑·反质》)强调了节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卞太后是魏武帝曹操的夫人、魏文帝曹丕的母亲,她先后辅佐丈夫和儿子治理国家,处理政务,还把后官管理得井然有序,全国上下都称她有“国母”的风范。卞太后生性喜爱节约俭朴,不崇尚华丽,经常穿着素布衣裙,上面没有绣花滚边,更没有闪光的珍珠宝物点缀。她宫中的摆设用具更为简洁朴实,都只是用黑漆涂上了事,根本不讲究色彩的光异。有一次,曹操得了些用稀奇的珠石金玉雕刻而成的工艺品,爱不释手,准备送件珍品给卞太后。面对流光溢彩,舒丽非常的艺术品,卞太后显得很平静,她微微一笑,选了件色泽、手艺都为中等的宝物。曹操很奇怪,便问道:“你的眼光历来不错,今天为什么选一件并不算最好的宝物呢?”卞太后回答道:“从挑选东西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秉性,挑取最好的,显出这个人贪婪的本性,选取最下等的便有些虚伪造作,所以我就拿了这个中等的,况且我也确实喜欢它古朴中透着典雅的风格。”曹操听后连连赞许。由于太后身体力行,清操厉俭,她娘家人也并不因为太后位高势显而奢侈挥霍,侍奉她左右的奴婢、臣下也懂得以俭为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