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

如题所述

“八怪”是句扬州俚语,指日常生活中稍稍越出常规又无伤大雅的人或事。用“八怪”来称呼清代中叶活动于扬州的一批书画家是后来的事。这些书画家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这种个性的张扬更多地意味着对于传统绘画、书法的背离与反叛。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冬心的“漆书”、汪巢林的“繁枝梅花”,罗两峰的“鬼趣图”等等,在当时人看来总是有点“怪”。对于看惯了正统书画的扬州人,一方面对旁门左道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又因为心理定式,而不能不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对他们加以嘲讽。“扬州八怪”由此得名。

自古以来,扬州就以“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号天下繁侈”而闻名。那里地近东海,居南北之中,盛产盐、鱼、麻、布及手工艺品。两淮盐商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加上大运河、淮河便利的漕运条件,交通四通八达,自然成为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无论是社会经济结构,还是思想文化形态都处在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扬州的商业经济在盐业的发展带动下,繁荣昌盛,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兴盛。公、私诗文宴集频繁举行,园林馆阁的竞相建造,字画古董的搜罗收集,戏曲音乐的风靡盛行,书籍碑帖的刻版印刷,以及手工艺品的精工制作等,都在全国名列前茅。所以,“八怪”产生于扬州,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八个书画家,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记载,被称为“八怪”的画家有十五人之多,但世人公认的是清末李玉棻列出的八位画家:高翔、李鱼单、郑燮、罗聘、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方膺。

这八位书画家似乎经历了同样的命运。他们大都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成年后各抱才艺,但在生活上却经历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他们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却又都因为种种缘由而落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扬州八怪”之所以被认为“怪”,主要是指他们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包含着思想行为。金农性情逋峭,郑燮不拘小节,李方膺傲岸不羁……究其原因,就是压抑在胸中的倔强不驯、高岸之气的外在表现。他们来自于社会生活底层,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耳闻目睹了社会的贫富不均,因此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和怀疑;他们看到老百姓的疾苦,寄予无限的同情;他们能感受贪官污吏的腐败,自己却洁身自好。这些都使得他们更趋近于完整而真实的人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怪”仍然没能超越统治阶级所允许的范围,这也是他们得以存在,受到欢迎的原因。

“扬州八怪”在艺术上表现出个人独特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张扬个性,拒绝桎梏。他们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艺术观点,如郑燮“领异标新二月花”,金农“众能不如独诣”,李鱼单、李方膺“画家门户终须立”等等。

“扬州八怪”的作品体现了创新精神,他们偏离了所谓的正宗,打破画院派老气横秋的景象和古法、成法的束缚,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李鱼单的花鸟画“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多得天趣”;黄慎的书法“笔意纵横,气象雄伟”;郑燮则“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在绘画理论上,“八怪”主张“无法而法”,突破程式。他们也向前人学习,却是“师其意不在迹象间”,更注重自立门户,敢于向传统和世俗挑战。

在文人画的传统题材描绘中,“扬州八怪”丰富了新的内容。在形式技巧上,他们继承了陈淳、徐渭、朱耷、石涛等人的水墨写意法,发展了破笔泼墨技巧,创作出各自的独特风格。以敢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突破了文人画在创作和作品评价上的雅俗标准,把文人画由从前逃避现实、脱离生活,转向关心现实、注重生活,使中国画推陈出新,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画的一代新风,影响深远。

著名的"扬州八怪"之所以被人称为"怪",是因为这些画家作画不守墨矩,他们大都很有个性,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被人称为"八怪"。他们的作品很多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尽管当时并不完全被人理解,甚至被认为旁门左道遭到非议。事实上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新局而,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拓展了前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8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他们也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8人,他们是金农、罗聘、李方膺、李鱓、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多数出身于中下知识阶层,他们中有的是被罢官去职的州县官吏,有的是没有考取功名的文士,还有家境贫寒、以画谋生的画师。他们或生长于扬州,或为外省来此侨居,各有一段坎坷经历,先后集结于扬州,在扬州繁华的书画市场上出卖自己的书画作品。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都有所了解。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结合自身的遭际,对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遭受苦难的人民,他们常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当时的清王朝又正处于盛世,他们的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他们当中,作官的力争能有所建数,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无意官场的,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所以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燮留下了很多的言论,可谓扬州八怪中的思想家。李鱓在作品中表现的矛盾最痛苦也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

“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的是重视个性表现。他们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他们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外,另一方面他们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李方膺的《风竹图》用不畏狂风的劲竹象征倔强不屈的人品;黄慎的《群乞图》、罗聘的《卖牛歌图》表现了他们对的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社会的不平。扬州八怪在绘画的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前人绘画中的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并进一步发挥了水墨特长,以高度简括的手法塑造物象,不拘泥于枝枝叶叶的形似。在笔墨上,他们不受约束,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由于他们的作品和当时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鸟画风相违背,所以常受到评论家猛烈批评,被称之为“怪”。

尽管“扬州八怪”的艺术当时只流行于扬州及其邻近的地区,但是它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 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有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横行列笔端。”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涛,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安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

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55055.html?si=1

第2个回答  2007-12-28
杨州八怪

金农 (1687—1764)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字寿门,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百二砚田富翁、苏伐罗吉苏伐罗(即金吉金)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居“扬州八怪”之首。博学多才,工诗词、书画,精于鉴赏,曾奔走南北,终无所遇,一生不得志,后定居扬州,以书画为生。50岁后始学画,擅梅、兰、竹、人物、佛像、山水等。其画不专师某家某派,而是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丰富的文化修养及平生所见大量的名迹,使其作品别具一格。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所作墨梅枝多花繁,生机勃勃,往往以淡墨画干,浓墨写枝,圈花点蕊,黑白分明。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形成质朴、苍厚的风格。书法从《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郎碑》变化而出,运笔扁方,竖轻横重,别具奇趣,风格独特,自谓漆书。金农的书画在当时享誉很高,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山水人物册》、《月华图》、《携杖图》、《东萼吐华图》、《墨竹图》等传世。著《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李方膺 (1695—1755) 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善画松兰竹菊,以梅闻名,笔法苍劲老厚,裁剪简洁明快,表现宁折不弯的倔强个性,如为其人。曾题自画梅花诗云“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须自立,不学元章(王冕)与补之(扬无咎)。”主张在继承传统和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

李鱓 (1682一?)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初师“院派”宫廷画帅蒋庭锡,早期作品笔法严谨,合于法度,后从指画大师高其佩,又取法徐渭、朱耷、石涛,画风不拘绳墨而有气势,落笔劲健,纵横驰骋,而且感情充沛,天趣盎然。书法古朴,有金石气。主张“自立门户”,始终追求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表现。画风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对后来的写意花鸟画产牛很大影响。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郑燮 (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

罗聘 (1733—1799) 中国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等。安徽歙县人。金农弟子。迁居扬州。幼丧父,家贫,随金农学画,曾游历南北,以卖画为生。擅人物、肖像、山水、花卉,曾作《卖牛歌图》,表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又画《鬼趣图》,寓意深刻。其画笔法凝重,超逸不群。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药根和尚像》、《墨梅图》等传世。著《香叶草堂诗集》。妻方婉仪、子罗允绍、罗允缵亦擅画梅,有罗家梅派之称。

黄慎(1687—1768),中国清代画家。初名盛,字恭寿,号瘿瓢子,一字恭懋,又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侨局扬州。幼丧父,以卖画为生,奉养母亲。初随上官周学画,后离家出游,曾多次在扬州卖画。擅人物,亦能作山水、花鸟。所画多历史人物、佛道、樵夫渔父,早年工细,后参以怀素草书笔法,所作人物用笔粗犷,顿挫转折,纵横排奡,气象雄伟。花鸟笔法洗练,形象概括,画风泼辣;山水境界开阔,注重诗意的表达。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商山四皓图》、《伏生授经图》、《醉眠图》、《芦鸭图》等传世。著有《蛟湖诗钞》。

高翔(1688—1752),字凤冈,号西塘,一作犀堂或樨堂。扬州人。石涛晚年定居扬州,与高翔结为忘年交。石涛死后,高翔二十,后每春必往扫墓,终生不辍。擅画山水,法弘仁、石涛;尤工画梅,笔意疏秀,墨法苍润。八怪中金农、汪士慎、高翔皆擅画梅。高翔精篆刻,取法程邃,构思谨严,自具风格。金农印多出其手。书法工八分。传世作品有现藏北京故宫的《水墨山水》、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樊川水榭》图册页。著有《西塘诗钞》。

汪土慎(1686—约1759),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善画墨笔梅、兰、竹,尤以画梅著称。清淡秀雅,别有风韵。五十四岁以后,双目相继失明,便练习用手摸索写字作画。亦工诗、篆刻和八分书。 “扬州八怪”之一。著有《巢林诗集》行世
第3个回答  2007-12-30
汪土慎(1686—约1759),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善画墨笔梅、兰、竹,尤以画梅著称。清淡秀雅,别有风韵。五十四岁以后,双目相继失明,便练习用手摸索写字作画。亦工诗、篆刻和八分书。 “扬州八怪”之一。著有《巢林诗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