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类历史上书写工具的演变历程

七下的社会作业

  远溯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从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上,已能看到陶器表面绘有线条严谨、构图生动的走兽、虫、鱼和几何图案。在此稍后的夏商彩陶上,已能清楚地看到手笔作画痕迹。可见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用一种象“笔”一样的工具,进行艺术创作。这种工具的形状和制作方法,目前尚不可考,可能就是后来逐步发展进步成为“笔”的原始雏形。

  在纸尚未发明并应用于书写之前,中国人已采用种类极多的材料来写作文书档案、历史纪录、私人信函以及相互交流。这些材料包括动物的骨、甲壳、象牙、丝帛,青铜、铁、金、银、锡、石、玉、陶土等矿石,以及竹、木等植物。
  从殷墟出土的殷商后期的甲骨“卜辞”、“契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是用石刀或铜锥在龟甲、兽骨上刻上各种近似符号或象形的文字,这就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载:“古用简牍,笔即刀锥。”的早期由来。《汉书》记载:“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
  据晋崔豹所著《古今注》载: “古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所谓蒙恬造笔,就是根据秦将蒙恬用中山兔毫制成毛笔献给秦始皇而被封于管城的传说而来。可能在秦以前,我们祖先早巳发明了毛笔,而是蒙恬作过改进或由于他上献,才把这个功劳归在他头上。在近代从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物中,我们还见到有一种竹笔,是用一段中空的竹杆,在一端削成锥形,类似国外的毛管笔,用尖端沾上色汁写字或画图;它比毛笔落后,但当时西夏民族,也用它创造了灿烂文化。竹笔实物现存甘肃博物馆。
  1954年在湖南长沙南郊左家公山发掘出一座战国木椁墓,发现整套写字工具,它们是以竹杆为管的兔毫笔、铜削、竹片和小竹筒。其中竹片可能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是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储藏墨汁一类的用品。这种笔和现在的毛笔不同,不是将兔毫插人笔管内,而是围在笔管一端的周围,然后用丝线缠住,用漆封固。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又出土了三支竹管毛笔。可见战国时期或在其后期,毛笔已经很象现代的毛笔了。考古家把这种笔叫做战国笔。
  到汉时,笔已十分普遍。1931年在内蒙古索果卓尔之南古居延海地方就曾发掘出汉代木管笔。随着纸的发明,毛笔就作为我国人民普遍使用的书写、绘画工具流传下来,在我国文化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深远作用。直到如今,它仍以我国传统书写工具和各种现代书写工具并存下来,并且还远播国外;受到国际上喜爱和研究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人土所喜爱。

  在铅笔、自来水笔等各种现代书写工具进入中国以前,毛笔为我国人民的书写主要工具。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羽毛笔的基础上发明了钢笔之后,钢笔迅速替代传统的羽毛笔而成为20纪主要的书写工具。
  当国外铅笔、石笔、沾水钢笔开始进入我国时,由于它还不能完全代替毛笔的用途,故对毛笔生产影响还不显著,但当自来水笔进入我国之后,由于使用方便,毛笔生产才逐渐衰落。到1930年左右,毛笔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已有难乎为继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打印机与网络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笔的书写功能,而且性能更加优良的圆珠笔广泛运用,也挤占了钢笔的市场占有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0
在中国来讲,最早是在龟甲上写,后来演变为在竹简上写,东汉蔡伦发明纸后,才慢慢变为用纸书写。在外国的话,很长的一段时间主要都是在羊皮上写,蒙古大军攻入欧洲后,把造纸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更多地用纸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