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还用电报吗?

前段时间,听说美国彻底停用电报了,我想知道,中国现在还用电报吗?
另外,最好讲讲电报的历史。

当然还在用啊

一项伟大的科学成果从发现到为人类所利用,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但却没有能通过亲手实验证实他的预言;赫兹透过闪炼的水花,第一次证实电磁波的存在,但却断然否认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的可能性。他认为,若要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需要有一面面积与欧洲大陆相当的巨型反射镜。但是,"赫兹电波"的闪光,却照亮了两个年轻人不朽的征程。这两个年轻人便是波波夫和马可尼。

——1895年5月7日,年仅36岁的波波夫在彼德堡的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宣读了关于"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当他的助手雷布金在大厅的另一端接通火花式电波发生器时,波波夫的无线电接收机便响起铃来;断开电波发生器,铃声立即中止。几十年后,为了纪念波波夫在这一天的划时代创举,当时的苏联政府便把5月7日下为"无线电发明日"。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雷布金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的年会上,操纵他们自已制作的无线电收发信机,作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当时拍发的报文是"海因里希·赫兹",以此表示他对这位电磁波先驱者的崇敬。虽然当时的通信距离中只有250米,但它毕竟是世界上最早通过无线电传送的有明确内容的电报。

——就在同一年的6月,年方21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也发明了无线电收报机,并在英国取得了专利。当时通信距离只有30米。

——马可尼1874年4月25日生于意大利波伦亚。他自幼便有广泛的爱好,对电学、机械学、化学都有浓厚的兴趣。13岁那年,他便在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的论文的启发下,萌发了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的大胆设想。他时而在阁楼上,时而在庭院或农场里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试验。1894年,他成功地进行了相距2英里的无线电通信的收与发。

——马可尼发明之路荆棘丛生。他在申请政府赞助落空后,于1896年毅然赴英。在那里他得到了科学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专利。1897年,马可尼建议了世界上第一家无线电器材公司--美国马可尼公司。这一年的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获得成功。1898年,英国举行游艇赛,终点是距海岸20英里的海上。《都柏林快报》特聘马可尼用无线电传递消息,游艇一到终点,他便通过无线电波,使岸上的人们立即知道胜负结果,观众为之欣喜若狂。可以说,这是无线电通信的第一次实际应用。

——二极管的发明,对马可尼的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01年,他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实验是在英国和芬兰岛之间进行的,两地相隔2700公里。从此,人类迎来了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1937年7月20日,马可尼病逝于罗马。罗马上万人为他举行了国葬;英国邮电局的无线电报和电话业务为之中断了2分种,以表示对这位首先把无线电理论用于通信的先驱者,以及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崇敬与哀悼。

参考资料:http://www.hz.zj.cn/dxzs/dxyfzs-01in.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2-27
在用!礼仪电报的资费

由电报费和特别处理费两部分组成。电报费(包括译电费)的收费标准各计字计费办法,均与一般公众电报相同;特别处理费每份电报收取人民币贰元。

公众电报交发手续及要求

用户交发电报应使用规定格式的发电纸用正规字体和国家公布并正式使用的简化汉字书写,字透必须清楚;
为防止电报因名址欠详而投送不利,请详细书写收报人的住址和姓名:.发给居民个人的电报必须有街道名称、门牌号数(或楼号、单元、门号、房号)及收报人姓名。
.发给单位的电报,单位名称前也应加写街道名称及门牌号数。
.用电报挂号代替收报人名址,如需转交其内部单位(科室等)或个人的,应在挂号之后写明内部单位或收报人全名称。
公众电报资费标准及收费办法

国内政务电报、普通电报每字0.13元,每份电报以10个计费字数起算,不足10个字作10个字计算。采用加急业务的电报,每字按原电价目加倍计算。
需邮电局代译电码,每字收取译电费0.01元。
国内船舶无线电报的资费由陆线费和岸台费组成。陆线费收起标准及办法与国内政务、普通电报相同;岸台费的收费标准每字0.96元。
公众电报的投递及签收

投递给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包括集体、个体工商户)的电报,由单位、实体盖章签收,注明收到日期时间;
投送给居民个人的电报,也应由收报人盖章签收并注明收到日期、时间。如无名章必须由本人签收;如收报人不在或难以盖本人名章,可由成年家属或邻居代章或代签,但必须注明与收报人称谓关系,以确保电报安全。
第2个回答  2006-02-27
日前,新加坡电信公司关闭了这个国家最后的电报服务。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人们更喜欢高科技的通信方式。最后一封电报是发给在印度结婚的一对夫妇的贺电。

新加坡提供电报服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每年要发出一百多万封电报,但是,最近每个月的电报通信量还不到400封。新加坡人是世界上最喜欢使用因特网和手机的,这种高科技通信手段的普及终于淘汰了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电报业务。

(《人民邮电报》2002.04.16)
第3个回答  2019-01-31
当然要用啊,譬如高铁上,申请吸污等,都要用电报申请
第4个回答  2006-02-26
目前还在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