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1
没有哪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的成长是更好的,但是,个人认为,赏识教育在日常的教育中可以为主,挫折教育为辅。
首先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这两个概念不是对立的,不能一刀切开。从基础层面上,两者有相似之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挫折教育也不是故意给小孩制造困难,让他们摔,放任他们摔,走“摔疼了自然就懂了”路线。父母故意让自己的小孩经历各种九九八十一难,还是比较反人性的。挫折教育的核心也是允许失败,通过失败,家长做出相应引导。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应该多从正面鼓励和引导,这应该是多数,但是当偶尔的特别情况出现,比如孩子犯错误,比如孩子遇到挫折等等特殊情况下,应该进行挫折教育。
第2个回答 2012-05-10
这是一篇2003年的老文章,文章的许多内容不符合事实,作为一位接触赏识教育多年的普通家长,我在这里简单回答一下。第一,“赏识教育”是完整的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包括“花苞心态”、“生命河理论”、“尊重、理解、信任、激励、包容、提醒”六大原则等丰富内容,而不是作者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重视和赞扬”。
第二,周婷婷不但是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而且后来在美国获得了硕士学位,还成为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博士生。她在小学连跳两级,被评为全国最佳少先队员,在中学表现优异,引起了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的关注,才被保送进了辽师大。这段经历本身非常正常,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孩子都是保送进大学的,中国多数大学都赞成这种不拘一格录人才。当年钱钟书数学考了15分,还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呢。作者说的“不是凭实力考进去的”,其实是一种相当保守的观念。如果每个孩子都要挤高考独木桥,那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第三,赏识教育在国内推广以来,无数家庭受益,正常孩子通过赏识教育找到学习动力,考上好大学的案例数不胜数。据绝非作者所说的,只有一个孩子受益,无法推广。
第四,作者对赏识教育的许多提法并不理解,诸如“小题大作”、“无限夸大”等方法都有具体的使用技巧。赏识也不是“夸”,而是“无条件看得起”。
第五,周弘老师一直强调赏识教育是从父母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现象中发现的,自古有之,只不过被很多人忽视了。作者说周弘老师发明了赏识教育,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实际上,中国的各类辩论赛往往只是在比口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探讨。真正对教育有兴趣的人,一定要认真研究每一种教育观念,多读书,多实践,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