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水泥,古人是如何建房子的?这里告诉你答案

如题所述

中国的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利用周围的资源,将土壤和木材巧妙结合,赋予建筑以独特的生命力。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掌握建筑技术。在旧石器时代,人们还未掌握真正的建筑技艺,因此寻找一个山洞作为避难所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就像北京猿人一样。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利用周围的材料,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住所。例如,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许多干栏式建筑,这是一种以木(竹)柱为支撑,地面以上部分为居住空间的建筑形式。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榫卯”结构。《通志·三皇纪》中记载:“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有巢氏教导人们建造树屋,这种建筑与干栏式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国南方,为了驱除湿气和驱赶蚊虫,人们普遍采用干阑式建筑。而在北方,穴居式建筑更为常见。穴居式建筑的主要材料是黄土,有的直接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洞穴,类似于现在的窑洞。有的则在平地上挖掘出一定面积的洞穴,有深洞,有半地洞,然后用黄土覆盖住洞穴,形成简易的住所。有些房屋以木头为骨架,用木头搭建起房屋的基本结构,然后用泥土封覆,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木骨泥墙”。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木构架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承檩,层层叠加,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穿斗式木构架则是使用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夯土版筑”是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筑墙技术。这种技术是用木棒(也称夯杵)将黄土夯实,使其变得坚硬,从而建造起楼房。夯土造屋的技术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我国最早的夯筑技术遗例是在河南省汤阴县的白营子,这是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商代以后,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许多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都是用夯筑技术建造的,特别是夯土台基成为建筑物的必有通式。
现代的建筑多由钢筋水泥打造,虽然看似比土木结构更坚固,但却缺少了土木结构的一种韧性。这种韧性恰恰体现了古人骨子里的品质,如自然、等级、中庸等,这些特质在古建筑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