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 《烙印》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理解

自古以来,宦海淹蹇、壮志难酬、情场失意、亲缘淡薄等际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痛苦。但《烙印》所关注的不是痛苦的具体形式和因缘所在,而是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人类感情的痛苦本身,并对痛苦的本质和应对之策做出了深刻思考。

《烙印》没有概念的铺陈,注重运用格律和表现技法。形式齐整,节奏匀称,深受新月派"三美"的艺术点化。诗人对"痛苦"的关注和应对植根于现实。

血肉丰沛,筋骨硬朗,毫无标语口号之嫌。"痛苦"的传达既以个体生活的具体感受和心理情绪为基点,又运用意象和暗示把普适性的生活经验加以连结,并升华出哲理的诗意,"把'所感'与'所思',抒情与'主智',自我与'非个人化''饱和交凝'为艺术的整体"。

诗艺的娴熟和灵慧的诗心,使其成为新诗园地里一株鲜艳芬芳的花朵,也推动着新诗在中西诗学交融的河流中碰撞出更多的现代性因子。

诗人是写人生痛苦的一种体味,将这种感受比喻为"在我的心上打了个烙印",这是非常形象准确的一个描述,而这个"烙印"在诗人看来,不仅仅是一种痛的感受,还是在"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性和深刻的对痛苦的理解。烙印既然留在了心上,它就要不时地被感觉到,所以,"我不住地抚摩这印烙,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火花里迸出一串串歌声,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这种不幸只能在诗人的内心唱歌,黑暗的现实中诗人痛苦却不能对人诉说,诗人将这种人生的痛苦比做一个谜,"既然是谜就不该把底点破"。"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将痛与苦咽下去,这是诗人面对生活的硬的态度。

扩展资料:

此诗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早期创作中的一首诗。

在伤情泛滥的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臧克家的诗歌难得地独树一帜,表现着人生的苦硬。他的诗歌创作与新月派和现代派截然不同,他内心始终关注的是底层大众的生活苦难,几乎很少停留在个人的伤感上,而是贴近和理解他们的人生,写出其内在的硬。

即使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臧克家也体现出这种硬气,《烙印》就是如此。

而且,诗人曾参加过1927年武汉大革命,革命失败后,他被迫乔装打扮地在乡间蛰伏七年,经受着难以想象的屈辱和苦难。悲愤抑郁,内心深处犹如打上"烙印"。此诗反映的即是当时的时代的烙印,亦是诗人生活的烙印。

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山东大学著名校友,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代表作品有《难民》《老马》《烙印》《有的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烙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8

自古以来,宦海淹蹇、壮志难酬、情场失意、亲缘淡薄等际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痛苦。但《烙印》所关注的不是痛苦的具体形式和因缘所在,而是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人类感情的痛苦本身,并对痛苦的本质和应对之策做出了深刻思考。

《烙印》没有概念的铺陈,注重运用格律和表现技法。形式齐整,节奏匀称,深受新月派“三美”的艺术点化。诗人对“痛苦”的关注和应对植根于现实。血肉丰沛,筋骨硬朗,毫无标语口号之嫌。

“痛苦”的传达既以个体生活的具体感受和心理情绪为基点,又运用意象和暗示把普适性的生活经验加以连结,并升华出哲理的诗意,“把‘所感’与‘所思’,抒情与‘主智’,自我与‘非个人化’‘饱和交凝’为艺术的整体”。

诗艺的娴熟和灵慧的诗心,使其成为新诗园地里一株鲜艳芬芳的花朵,也推动着新诗在中西诗学交融的河流中碰撞出更多的现代性因子。

诗人是写人生痛苦的一种体味,将这种感受比喻为“在我的心上打了个烙印”,这是非常形象准确的一个描述,而这个“烙印”在诗人看来,不仅仅是一种痛的感受,还是在“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性和深刻的对痛苦的理解。烙印既然留在了心上,它就要不时地被感觉到,所以,“我不住地抚摩这印烙,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火花里迸出一串串歌声,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这种不幸只能在诗人的内心唱歌,黑暗的现实中诗人痛苦却不能对人诉说,诗人将这种人生的痛苦比做一个谜,“既然是谜就不该把底点破”。“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将痛与苦咽下去,这是诗人面对生活的硬的态度。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1917—2015》:“生活的苦难在诗人心里刻下了烙印,然而,诗人只能把这些痛苦、悲痛和不幸隐埋在心底,混沌地活着,心吊在嗓子眼上,呼吸都很艰难,忍辱负重卑屈地生活。诗人刻画了旧时代普通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伤痕累累,但依旧屈辱而坚强地活着,苦难只有向自己的心里去诉说,只有深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这个烙印是生活的烙印,是不幸人生的印记。诗句间传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当代作家夏传才《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诗篇深切地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在诗人内心打上的深深的烙印。这是什么烙印呢?在前三节他运用了三个意象:一节说是使他痛苦的谎言,谎言指蒋介石集团发动政变的歪曲事实的官方言论,这样的政治谎言不能不使他痛苦和警觉。二节说这烙印灼起毒火,造成生命的不幸,喻指这场恶毒的政变使无数革命者牺牲。

三节说是一个不可点破的谜,因为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说出事变的真相就是罪,所以只好“难得糊涂”。末节把自己比喻为一个吃巴豆的虫,嚼着苦汁,提心吊胆地生活。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严肃的现实主义风格。”  

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这是一首描写痛苦的诗。全诗四节大体上用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的烙印,痛苦是个谜,痛苦渗透进身心,自己于是像一条吃巴豆的虫。诗人从不同的角度,以并不平衡的形象化的手法描写了痛苦的深重。对“混沌”的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对觉醒的渴望,使得诗人能够从痛苦中发掘生活的意义,升腾起悲剧色彩的美,更因如此,痛苦的深浓与细处才深入人心。” 

作品原文

烙印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地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烙印(臧克家创作现代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27

臧克家 《烙印》是作者人生痛苦的一种体味,他将这种感受比喻为“在我的心上打了个烙印”,同时,把它当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人类感情的痛苦本身,并对痛苦的本质和应对之策做出了深刻思考。

一、原文:

《烙印》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地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二、赏析:

痛苦是一把锋利的刀,剖破了人类的心,而坚忍是一剂良药,让破碎的心重新愈合。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作者所提出的“坚忍主义”不仅是拯救个体生命的锐利武器,也是人类应对各种苦难和灾祸的巨大力量。故本诗也是对人类共同命运和集体痛苦的深切关注,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

诗人是写人生痛苦的一种体味,将这种感受比喻为“在我的心上打了个烙印”,这是非常形象准确的一个描述,而这个“烙印”在诗人看来,不仅仅是一种痛的感受,还是在“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性和深刻的对痛苦的理解。烙印既然留在了心上,它就要不时地被感觉到,所以,“我不住地抚摩这印烙,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火花里迸出一串串歌声,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这种不幸只能在诗人的内心唱歌,黑暗的现实中诗人痛苦却不能对人诉说,诗人将这种人生的痛苦比做一个谜,“既然是谜就不该把底点破”。“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将痛与苦咽下去,这是诗人面对生活的硬的态度。

拓展内容:

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山东大学著名校友,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代表作品有《难民》《老马》《烙印》《有的人》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1-24
臧克家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特点就是他不同于新月派、现代派诗人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坚忍主义”。

农民生活的苦难以及对于这种苦难的坚忍正是这首诗的主题,而在这种苦难的生活中坚强而倔强的求得生存,去迎接磨难。(个人意见)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这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臧克家的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BR>《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BR>2.感受内容大意。<BR>《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BR>第1节,写装车。<BR>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BR>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BR>三)课后练习<BR>1.完成练习二、三。<BR>2.课外阅读臧克家的部分诗作,把握其风格特点。<BR>〖小资料〗<BR> <BR>自己的<BR> <BR>我的每一首诗,都是经验的结晶,都是在不吐不痛快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都是叫苦痛迎着,严冬深宵不成眠,一个人咬着牙龈在冷落的院子里,在吼叫的寒风下,一句句,一字字的磨出来的,压榨出来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11-23
臧克家先生的《烙印》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慌”,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感烙印

逃了十八年,

才知道,

人生是迷宫,

布满伤。

幸福宛如背影,

衬托悲的光芒,

歌是乞讨的声音,

齿间迸出的苍凉。

沉默吧,

关闭心窗,

别让罪恶出去,

啮噬生之善良。

剑在何方?

黄连不可医愚, 臧老亲身参加过1927年的大革命,长期从事抗日战争的文化宣传工作,为民族解放而歌。解放战争时期,面对黑暗,以笔作枪,大写政治讽刺诗。他紧跟时代步伐,面向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命运,把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劳动人民引入诗中。他的早期诗作,侧重抒写旧中国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挣扎与抗争,着力揭露、抨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动统治者的凶恶残暴与腐败黑暗,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对反动势力的刻骨仇恨以及对光明前途的热烈渴望.

臧克家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特点就是他不同于新月派、现代派诗人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坚忍主义”。

农民生活的苦难以及对于这种苦难的坚忍正是这首诗的主题,而在这种苦难的生活中坚强而倔强的求得生存,去迎接磨难。

参考资料: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