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

1、无为,把自己当作无为之人,尔后自己每做的一件事,都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有所作为的。


2、无我,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能够使自己身处局中而不受局迷,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到的头脑。


3、无欲,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不要总想着与人争锋。好胜心可以催人奋进,过强则会适得其反。二是不要把不快的事放在心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能让自己总是沉寂在苦海之中。


4、居下,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平静谦和。特别是有钱有势的人,把自己放得太高,孤傲自大,会让人厌弃,把自己放低,才能让人觉得友善,觉得平静谦和。


5、清虚,即清静,虚心。遇到挫折时,会因不快而躁动;有所收获时,会因激动而躁动;无所事事时,会因过于平静而躁动——这些都难免会让人失去理智,要让自己变得清静。


6、自然,就是顺其自然。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好自己的本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

把自己当作无为之人,尔后自己每做的一件事,都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有所作为的。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能够使自己身处局中而不受局迷,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到的头脑。

不要总想着与人争锋。好胜心可以催人奋进,过强则会适得其反。不卑躬屈膝,平静谦和。人要像水一样,柔中带刚。

出处: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

扩展资料: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7

意思是:

把自己当作无为之人,尔后自己每做的一件事,都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有所作为的。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能够使自己身处局中而不受局迷,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到的头脑。

不要总想着与人争锋。好胜心可以催人奋进,过强则会适得其反。不卑躬屈膝,平静谦和。人要像水一样,柔中带刚。

出自:老子《道德经》

无为:以无为而无不为,不争到达莫能与之争。


居下:上善若水,人要像水一样,柔中带刚。


无我、无欲:道家庄子要求“坐忘”,彻底忘掉一切,不执着任何东西,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逍遥自得。

清虚、自然:“道”是道家核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道的自然而然的,因此人要符合道的规律,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存。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

道德经-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当作无为之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有所作为的。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能够使自己身处局中而不受局迷,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到的头脑。

不要总想着与人争锋,好胜心可以催人奋进,过强则会适得其反。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平静谦和。遇到挫折时,会因不快而躁动;有所收获时,会因激动而躁动;无所事事时,会因过于平静而躁动。顺其自然,适应发展,又保持好自己的本性。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扩展资料:

老子认为: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柔弱就能谦下不争,愚鲁就能弃华取实,一切依循自然。

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它施与万物而不取;第二水性柔弱,顺自然而不争;第三水处于卑下的地方。

有道德的人像水施与万物一样博施不望报;像水处于卑下之地一样为人谦下;像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水照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绝不虚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26
无为:无为在道学修学上理论概念是不故意去有所作为去作为!比如我们想丢一块石头,那么这就是有所作为而为,那么石头丢向空中就任他的落下!不人为的干预那么就是无为!好比我们要让心静下来,就要让自心保持无为的状态,让他自己宁静不故意分别计较,心理的杂念妄想执着这个多那个少都统统放下不理会!就好比丢了石头的旁观者,看着自己慢慢的达到平静!不是故意去有所作为去为!但不要保持一个自己认为是无为的状态,因为保持一个无为的状态就是有所作为!因为你心理想很好很清净很无为,那就是自己造出来无为清净的感觉假象,好比你又抓了个石头不过丢了就可以了!如果你把握不到真正无为就又会进入散乱杂念纷飞和昏沉无知的状态那么这些就不对了!

无我:在佛教的理论里,一切都是无常,无常的意识就是变化,那么在变化的中间是什么呢?中间只有空,所以佛说苦,因为我们执着认为变化的身体和心理是我,形成对事物计较分别执着妄想的颠倒我执!佛教讲一切缘起缘灭因缘生因缘灭,缘起性空本来无我,我们执着的认为这个是我那个是我,这个身体是我,这个思想观念是我,这东西我的,那东西你的,都在意识分别妄想计较,计较成习惯习气就成了固执的我,我见我知我认为,我的你的他的,迷掉了对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正确认识!也就是禅宗讲的没有明心见性!

无欲:就是离欲,心得究竟清净了自然六欲不生!为什么呢?人心是好净的,但因为欲望所牵引而迷乱,而不得安静平和认识真相!只有排除对欲望的执着,先作到知足不强求随缘,在配合修学戒定慧慢慢驱除对烦恼执着分别妄想的习气!不断的熏学慢慢的就能渐渐达到无欲的真净!

居下:老子的“处柔居下”,其实就是谦卑柔顺,也就是大智若愚!别人都表现的很有能力很有本事,而真正的智者,就好象愚人一样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好象无所作为!

清虚:从思想概念上去理解就是一种清净虚无的状态,但不是你想象出来的一想就不对了清也清不起来,虚不起来,那是有为了不是无为!那么先要通无为的道理!

自然:自然就是天地宇宙之间的变化,一切都是自然的无为的,好比虚空下雨下雪一样,缘起缘灭自然的因缘和合产生现象!!自然的概念就是这样的没有界限!!

老君曰: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佛教讲“三界维心,万法维识”

圣人们所悟的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理只有这一个,需要我们自己去修戒定慧证明他的真实!文字懂了只是理论,还需要逐步实践如实了知!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这是老子或者说是道家的主张

无为:以无为而无不为,不争到达莫能与之争。

居下:上善若水,人要像水一样,柔中带刚。

无我、无欲:道家庄子要求“坐忘”,彻底忘掉一切,不执着任何东西,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逍遥自得。

清虚、自然:“道”是道家核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道的自然而然的,因此人要符合道的规律,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存。不要妄加人为的因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