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开始「断亲」、不愿随份子钱,未来一些传统文化、习俗是否会消失?会有哪些影响?

所谓的「断亲」本质是城市化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宗族亲戚,最早是因为统治阶层的执法行政能力没法深入到基层。需要家族的管理和道德约束来成为底层的管理补充。

『断亲』简单直白地说就是基本上不走亲戚了,懒得(不想)跟亲戚有来往,未来的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肯定会消失的,或者说演变成其他一种方式的存在。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否认是存在的,我是90后我也不爱走亲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近日,“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了”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起广大网友热议。年轻人尤其是95后,开始了“断亲现象”。

讲真的,断亲我觉得很正常,并不是说我看不起我的亲戚们,跟他们也没有什么矛盾,就单纯的为了省事不想有联系不想来往,尬聊真的太难受了!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造成这种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们毕业后基本上常年都是在外工作,有不少人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外扎根的,就算扎不下根也可以在外租房子住,一年回家也就那么十天左右的时间,在外面接触更多的是自己的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这种新社交体系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主体社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亲戚在哪我就跟着去哪吧,这样的话别人还不想跟我做亲戚了呢!以为我是吸血鬼……绝大多数人都是会在自己所处的圈子中开始一个新的社交圈,至于亲戚,只是有着某种剪不掉又理还乱的“挂名头衔”而已。

2、摒弃传统思想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传统大家庭一直是中国社会最基础的组织构架。老一辈的人最看重的多子多福,也特别注重于亲戚间的往来,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式大家庭正在逐渐解体,分裂为一个个更小的单元,更为独立自主、重视私域空间、强调自我价值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现在年轻人“断亲”,也不是无情割裂,而是在适应、寻找这个时代亲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3、网络发达

现在手机和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一个人哪怕宅在家里都不会觉得无聊,想跟谁聊天直接微信发过去就行了,我可以找朋友聊,找父母聊,再不济微信摇一摇找个陌生人聊天,也总比找亲戚聊天好,跟亲戚聊天又不好结束话题,强行聊天比让我去早八还难受,都能抠出三室一厅了。


当然我以上说的这些都只是常见的三个点而已,其中还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有些传统文化、习俗在时间的推移下也会慢慢消失,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发表下我自己的见解:

⭕影响一:追求自主生活,注重个人选择

不愿意随份子钱、不要彩礼嫁妆、不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在逐渐减弱了,按照传统观念来说,家庭和亲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老一辈要努力去维持的,那我们个人的平等和自由也会受到限制。

如果你不去在意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更注重自己内心的选择,那个人的自由、平等也可以得到保障,换句话说,你可以更自在。从这方面看,这个影响是积极的。

⭕影响二:亲情冷漠

任何关系都是要相互去维系才能长久保持下去的,开始断亲也就意味着你不想跟亲戚有来往,久而久之关系就会变得很淡甚至你和对方都会当作没有了这个亲戚,在亲情这一方面,感情会变得比较冷漠,从而导致家庭关系变得疏远。

⭕影响三:社区关系的改变

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过去比较依赖于亲人/亲戚之间的帮扶,但随着断亲现象的持续发展,会改变传统的社区关系,寻求一种新的社区关系。

俗话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多数人更愿意花时间和三观一致、有话题度的朋友联系,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社交主体了,我们不再满足于血缘层面的归属感,而是热切期盼精神上的认知和爱的需求,毕竟血缘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我不爱走亲戚社恐是一方面,还有就是跟亲戚之间没有什么话题,本来平时联系得就少,现在聚在一起不是聊工作就是聊结婚生子的事情,看似嘘寒问暖,实则“打听底细”,不管怎么聊都让人感觉浑身不自在,心里总是有点不得劲,感觉自己好像一个“假面虎”,是不得不赔笑的那种。

尤其是面对那些喜欢说教的亲戚,对方是长辈不能忤逆,要是怼了他们又会跟父母唧唧歪歪,相当烦人就是了,从心里就是不想来往……

我表姐在我工作附近买了房定居,我还是前年她来我家拜年的时候才知道的,距离很近她也邀请过我几次去她家里玩,不过我都没有去,也许也有自尊心作祟的原因吧,毕竟她事业有成,我们的思想层次就不在一方面。

要想应对断亲这种现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理解传统文化和习俗,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传统文化和习俗也要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总体来说是非常难的。

其实断亲现象是现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或许更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呢?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随份子钱,开始“断亲”,这种现象在中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尤其明显。传统文化习俗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流失。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年轻人“断亲”现象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

一、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原因

1、价值观的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与家庭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传统婚姻上,父母会将子女的婚姻视为自己的事情,而年轻人则认为婚姻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而不是被父母干涉。

2、经济压力

现在的年轻人更加独立和自主,他们愿意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想依赖父母。同时,现在的婚礼和婚宴成本越来越高,为了不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年轻人选择自己承担婚礼和婚宴的费用,而不是依赖父母。

3、文化分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文化也分化的越来越厉害。一些年轻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不再认可传统文化习俗,这也是年轻人“断亲”现象的一个原因。

二、年轻人“断亲”现象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

1、传统文化习俗的流失

年轻人“断亲”现象使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消失。传统文化习俗是一种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底蕴。但是,随着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消失,文化遗产的流失也会导致文化的贫困和文化认同的缺失。

2、文化的混杂

随着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消失,一些年轻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个性化和时尚的婚礼方式。这导致了一种文化的混杂,传统文化习俗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使得文化的衍生变得越来越复杂。

3、文化认同的缺失

传统文化习俗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底蕴,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会导致文化认同的缺失。文化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它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础。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使得文化认同缺失,使得一些年轻人在文化上感到迷茫和无助。

三、对年轻人的影响

1、价值观的改变

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年轻人更加注重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他们更加自由和独立,更加注重个性和多样性。这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2、家庭关系的变化

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会导致家庭关系的变化。传统家庭中,父母在子女的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使得家庭关系变得更加松散和自由。这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和家庭价值观的重构。

3、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使得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增加,使得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四、结语

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化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它们的流失会导致文化认同的缺失和文化遗产的流失。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护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让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价值,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第2个回答  2023-05-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年轻人开始断亲,不再愿意参与随份子钱等传统文化习俗,这可能导致一些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消失。以下是一些可能受到影响的方面:

1. 社会关系:断亲和不随份子钱可能影响到家庭和亲属之间的关系,使得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个人化,而不是像传统那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减少。

2. 人际交往:随份子钱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婚丧嫁娶等)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些活动减少,人们之间的交往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社会关系的减弱。

3. 家族传承:随份子钱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有助于家族文化和习俗的传承。如果年轻人对这些活动失去兴趣,家族传承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某些传统文化习俗的失传。

4. 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习俗是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如果这些习俗逐渐消失,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使得世界文化更加单一。

5. 旅游业:有些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对于游客来说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如果这些活动减少,可能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游客对这些地区的兴趣。

6.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往往与地方特色紧密相连。如果这些活动消失,地方特色可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地区失去特色。

7. 社会心理:随份子钱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归属感、认同感和心理慰藉。如果这些活动减少,人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从而影响到社会心理健康。

尽管这些传统文化习俗可能会逐渐消失,但也有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和活动会应运而生,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和兴趣。因此,未来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可能会是一个不断变化、适应和创新的过程。

第3个回答  2023-05-16

“观风俗,知得失”为几千年来历代君主恪守的的一条规矩,新皇继位以后都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派官吏入民间实地考察,并依此制定相关国策,随着时间的流逝,王朝的更换,许多民俗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消失,下面就来盘点一些消失的民风习俗。

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二:脸画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三: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四: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五: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六: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七: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好猜谜者自发组织谜社。谜社在清代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八: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载: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九:走百病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妇女借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十: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第4个回答  2023-05-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正在逐渐消失,例如「断亲」和不愿随份子钱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将会对传统文化和习俗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断亲」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在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亲情是最重要的价值观。然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断亲」,意味着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和亲情。这将会对传统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

其次,不愿随份子钱的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在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一个家庭和社会认可的重要事件,同时,随份子钱也是表达祝福和尊重的方式之一。然而,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随份子钱,这意味着他们更注重婚姻的平等和互相尊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和财富。这将会对传统婚姻观念和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

最后,这些现象的出现将会对传统文化和习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和习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正在逐渐消失。这将会对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年轻人开始「断亲」、不愿随份子钱等现象的出现,将会对传统文化和习俗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这也提醒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年轻人的需求,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