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之后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如题所述

创造环境,培养个性。

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
很强烈的时候。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配合,
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
反对强求划一的教育,
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
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
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合作创造好的环境。

三、因势利导,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
形成创造精神。
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
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
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
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科的特点,
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
又具有鲜明个性,
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3
对社会认知的改变,是长期的过程,甚至可能要等到一到两代人的消失,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才会改变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的认知。
第2个回答  2022-08-18
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设计多个方面,即使不喜欢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技多不压身。
第3个回答  2022-08-18
在之前的“五项管理”基础上,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在一定意义上是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切实对教育领域里的“积疾”—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之策。学生学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长教育支出的经济负担无一不在破坏着教育生态。在国家“双减”政策中有明确的达成目标要求及时限,瞄准的核心目标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要减轻,一年内达到有效减轻,三年内显著减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双减”政策出台无疑是今年的重磅消息,波及面宽且影响力大:
一是校外培训机构遭遇了众创,尤其是以学科培训为主业的培训机构。当然,从双减政策的本来目的出发,反对的是校外培训机构贩卖焦虑,不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抢跑”或超前超纲学习,造成教育领域内学生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给整体教育生态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由此,继之前的专项治理基础上,国家还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进行更加严格有力的规范和监管。绝不能让良心行业成为了逐利行业,重新定位校外培训机构的公益属性及其应该对现有公立教育起到的积极有益补充作用。在“双减”文件中,严格限定了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培训时间,包括线上和线下。很多大规模校外培训机构的流量一下子缩到之前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未来校外培训机构怎么走?部分地方还给出了转型、转向的一些指导性意见。
二是文件再次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出了要求。要让学校教育承担起主体作用,就是要让现在的学校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得好、学得会,让参加校外培训的主观需求降低。尤其是针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提出加强作业设计与研究,提升作业质量和作业效果。与此同时,从家长需求出发,进一步延长和完善课后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素质发展需求。
三是从家长们对升入优质学校的需求出发,文件也进一步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关建议,真正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都成为他们愿意上的好学校。没有择校需求也就淡化了校外培训和给学生负担加码以增强竞争力的需求。
当然,优质均衡肯定也会是一个过程,中考和高考存在,还是会存在需要竞争上更好学校的需求。当然,双减文件的举措体现了国家要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治理的决心,但与此同时,大家在举双手拥护和支持“双减”政策的同时心中也不免会产生一些问号:
一是在所有学校都变成老百姓满意的好学校的过程中,能够升入优质学校的机会有限,竞争依然必不可少地会存在。不同阶层的家长肯定还是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孩子在竞争上占到先机,从市场来看,会否存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情况呢,能否进入到补课领域会取决于家庭资本,还是会导致不公平竞争。二是目前校内40-50人班额下的班级授课制,肯定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尽可能照顾到班里中间层学生的需求,而处于前面和后面的这部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是无法得到很好满足的。文件中所提到的线上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应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补齐作用,但究其到底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这部分需求,之前校外培训机构在精准用户服务时考虑得细致而周到,学科培训班次精分,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校外培训减下来之后,如何更好满足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确实需要我们深入考虑。
三是如何从社会整体上改变大家对"成功"的标准界定。不论是985,还是普通高校,或者是职业教育,不论是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地位都应不相上下,行业之间的工资待遇不要差距太大。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才是最为根本的滋养教育良好生态的重要基础。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领域。正如赫钦斯所提倡的学习型社会的本意,学习社会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通过学习,自我实现,成其为人。接受教育,是以自我实现和重塑人性为目标,使个人得以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价值的转换。“人人都能成才”,家长们才不会挤破脑袋想尽办法给孩子加码,增加竞争优势,被内卷的概率才会相应降低。
第4个回答  2022-08-13
如果同时发展的话,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