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的气候特点

请青海本地人回答. 外地人回答表示感谢, 但不采纳.
回答不超过300字 ,谢绝网上转载

青海是农业区和牧区的分水岭,兼具了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的三种地形地貌,汇聚了大陆季风性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三种气候形态,这里既有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广袤,也有河谷的富庶和水乡的旖旎。

1、冬寒夏凉,春秋相连。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8℃~一18℃,冬季虽然不太寒冷,但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仍比较寒冷(华北平原1月平均气温高于一8℃),而且持续时间长。

青海省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 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6℃~20℃,显得比较温凉,是个良好的避暑胜地。

2、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

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因此青海省成为全国日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年气温日较差为12℃~16℃,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年气温日较差1月份为14℃~22℃,7月份为10℃~16℃,冬季大于夏季。

最大日较差可达25℃~34℃,海晏县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这一天,气温日较差竟达36.6℃,实为罕见。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内,要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青海省气温的年较差为20℃~30℃,大致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又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袭。

3、干旱少雨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稀少,年降水量在 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镇仅为15毫米。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4毫米,1981年曾达到 1030.8毫米。

年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降水多夜雨。

夏季多雷暴和冰雹。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的祁连山东段和玉树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数最多,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囊谦)、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全省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农田受冰雹灾害减产或绝收。冬季青南地区常发生雪灾。

4、大风和沙暴

青海省除西宁及其以东的湟水谷地盛行偏东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高原偏西风。年平均风速西北大于东南,最大风速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镇和阿拉尔地区。

扩展资料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因境内的青海湖而得名,面积72万平方公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青海是我国幅员面积最大的省;是人口密度最小的省;是海拔最高的省;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青海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毗邻,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省会为西宁市。

青海省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大麦、玉米、荞麦、燕麦、谷子、油菜、蚕豆、豌豆、黄豆、扁豆、香豆、马铃薯、胡麻、红花、甜菜等。

水产资源:共有60种。主要有青海裸鲤、花斑裸鲤、厚唇重唇鱼、极边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鱼、齐口裂腹鱼、哲罗鱼、长丝裂腹鱼、南方草、虹鳟鱼、鲢鱼、鲫鱼、鲂鱼等。

资料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官网:地理和自然状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6
气候特征:青海省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总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

1. 冬寒夏凉,春秋相连。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8℃~一18℃,冬季虽然不太寒冷,但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仍比较寒冷(华北平原1月平均气温高于一8℃),而且持续时间长,青海省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 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6℃~20℃,显得比较温凉,是个良好的避暑胜地。

2.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

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因此青海省成为全国日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年气温日较差为12℃~16℃,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年气温日较差1月份为14℃~22℃,7月份为10℃~16℃,冬季大于夏季。最大日较差可达25℃~34℃,海晏县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这一天,气温日较差竟达36.6℃,实为罕见。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内,要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青海省气温的年较差为20℃~30℃,大致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又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袭。

3.干旱少雨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稀少,年降水量在 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镇仅为15毫米。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4毫米,1981年曾达到 1030.8毫米。

年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降水多夜雨。

夏季多雷暴和冰雹。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的祁连山东段和玉树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数最多,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囊谦)、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全省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农田受冰雹灾害减产或绝收。冬季青南地区常发生雪灾。

4.大风和沙暴

青海省除西宁及其以东的湟水谷地盛行偏东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高原偏西风。年平均风速西北大于东南,最大风速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镇和阿拉尔地区。

青海省是全国大风(指8级以上的风)较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大风日数以青南高原西部为最多,达100天以上,柴达木和东部河湟谷地最少,25天左右。每年冬春季节,风多势强,开春以后,高原气温回升,但空气湿度低,降水少,地表干燥,加之境内及邻省植被稀少,多荒漠,每当出现大风天气,瞬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群众称为“黄风”。青海省常受大风沙暴侵袭,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和地形。

5.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青海省虽地处中纬度,但地势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的较少,因此日射强烈,阳光灿烂,日照充足。

青海省年太阳辐射量高达5.88X10 ~7.56X10 千焦/㎡,比同纬度的东部季风区高出1/3左右,仅低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年日照时数长决定了太阳总辐射量高。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小时~ 10小时,夏季长于冬季,西北多于东南。冷湖镇全年日照时数3553.9小时,比有名的“日光城”拉萨还要高,居全国各城镇之首。

6.地理位置

青海省全境位于中纬度,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应属于温带气候,因此太阳辐射量较高,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热量条件较好。但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少,晴日多,蒸发强,大气中水分稀少,决定了气候具有干旱的特性。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其次是太平洋,因而出现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

7.地势较高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高峻的地势极大地改变了受地理位置所制约的气候特性,在温带干旱气候的背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层鲜明的高原气候色彩。例如全省年平均气温比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同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差不多,气温在水平分布上向北推移了10个纬度,这正是高原地势影响的结果。

从青海省气温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气温随高度递减的趋势,无论1月还是7月,青海省最低气温均出现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区等地势较高的地区,最高气温则出现在地势较低的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等温线总体呈封闭环状结构,大致与等高线相一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因此形成了“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它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每当百花吐艳、风和日丽的春夏季节,人们踏青郊游观赏高原风光,觅寻胜地美景时,放眼远望:低处炊烟缕缕,麦苗儿青菜花儿黄,山坡芳草如茵,牛奔羊咩;山顶却是白雪皑皑,冰峰峻峭。这种郊游常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在辽阔的牧区,则形成了“马放滩,羊放湾,牦牛上高山”的适应当地气候的放牧习惯。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青海冬天平均最低温度可达到-20℃,最高温度也只有-7℃,十分寒冷,不过在西宁和格尔木等大城市的室内一般都有暖气。去青海旅游最佳季节为夏季,也就是5-10月;7月的青海湖边盛开有大片的油菜花,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绝佳,湖边也是游人最好的扎营地,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

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有来自戈壁的沙尘会形成扬尘天气,污染严重。特别是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还常有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吹离地面。因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咱这可是自己总结的。

参考资料:经验之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青海省绝大部分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雨热同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南部高海拔地区无绝对无霜期。
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渐增。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mm,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而西南部降水量可达近500mm,地表水量丰富,森林密布。青海省气象灾害在北部以干旱、沙尘暴和夏季短时暴雨为主。东部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以春旱、夏涝、冰雹和霜冻为主。在南部以霜冻、雪灾为主。
第4个回答  2009-01-26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青海省虽地处中纬度,但地势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的较少,因此日射强烈,阳光灿烂,日照充足。

青海省年太阳辐射量高达5.88X10 ~7.56X10 千焦/㎡,比同纬度的东部季风区高出1/3左右,仅低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年日照时数长决定了太阳总辐射量高。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小时~ 10小时,夏季长于冬季,西北多于东南。冷湖镇全年日照时数3553.9小时,比有名的“日光城”拉萨还要高,居全国各城镇之首。

2.地理位置

青海省全境位于中纬度,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应属于温带气候,因此太阳辐射量较高,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热量条件较好。但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少,晴日多,蒸发强,大气中水分稀少,决定了气候具有干旱的特性。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其次是太平洋,因而出现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

3.地势较高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高峻的地势极大地改变了受地理位置所制约的气候特性,在温带干旱气候的背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层鲜明的高原气候色彩。例如全省年平均气温比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同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差不多,气温在水平分布上向北推移了10个纬度,这正是高原地势影响的结果。

从青海省气温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气温随高度递减的趋势,无论1月还是7月,青海省最低气温均出现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区等地势较高的地区,最高气温则出现在地势较低的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等温线总体呈封闭环状结构,大致与等高线相一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因此形成了“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它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每当百花吐艳、风和日丽的春夏季节,人们踏青郊游观赏高原风光,觅寻胜地美景时,放眼远望:低处炊烟缕缕,麦苗儿青菜花儿黄,山坡芳草如茵,牛奔羊咩;山顶却是白雪皑皑,冰峰峻峭。这种郊游常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在辽阔的牧区,则形成了“马放滩,羊放湾,牦牛上高山”的适应当地气候的放牧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