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主要内容

我看了好长时间,可就不知怎么概括,大家帮帮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扩展资料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整部《论语》讲的就一个字:仁。仁再细分可分为积极的一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的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初始为孝,仁之外化为礼,仁之最高道德标准是中庸,仁之最高状态是圣,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

这就是这个可爱的老头子终其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东西,一种道义,一种理想,一种安家兴邦之道。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下,他是一个固执的逆行者,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是一个胸怀天下兼怀道义的人,很孤独,很执着,因而很伟大。

首先,孔子讲的是怎么做人,唯有做好人,才能安家,才能兴社稷,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论语》里面的话是很零散的,没有分门别类地来整理。关于这个做人之道,在不同方面讲了很多,我觉得最好的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开私学的大教育家,其中很多教育方法至今还依然适用。,有教无类,放低门槛,伟大。对想拜师学习的,只收取低廉的拜师费:几条肉干。因材施教,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却得到不同的答案;有启发性的,举一反三的;明白兴趣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因果,仁者,先难而后获。

更有以身作则,“夫子焉不学?”孔子自己就给学生们做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好榜样啊。他真诚,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坚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苛求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他纯粹,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沉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永远在学习的路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偶尔,他也感慨人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万物,“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

其中一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真是振聋发聩,给人当头一棒。孔子的眼睛看得很远,很多道理到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适用。

《论语》值得一生去读。

第2个回答  2020-04-2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第3个回答  2012-09-11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第4个回答  2009-01-25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