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箸的意思:

1、筷子。

2、一种生在南海岸边沙中的竹子。

3、古同“著”,明显。

箸拼音:zhù,注音:ㄓㄨˋ,简体部首:竹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4画

繁体部首:竹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5画

五笔:TFTJ,仓颉:HJKA,郑码:MBM,四角:88604

结构:上下,电码:4632,区位:8371,统一码:7BB8

笔顺:ノ一丶ノ一丶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象箸[xiàng zhù] 

象牙制作的筷子。

2、箸撰[zhù zhuàn] 

撰述;写成的作品。

3、箸叶[zhù ye] 

俗称粽叶,生长在广袤的丛山峻岭中,根系发达,生命力强,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护植被,而且还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财富,是山区百姓的“绿色银行”。

4、下箸[xià zhù] 

拿筷子夹东西吃。

5、箸匕[zhù bǐ] 

筷和勺。均取食用具,常连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箸
  zhù
  (1) ㄓㄨˋ
  (2) 筷子。
  (3) 一种生在南海岸边沙中的竹子。
  (4) 古同“著”,明显。
  (5) 郑码:MBM,U:7BB8,GBK:F3E7
  (6) 笔画数:14,部首:竹,笔顺编号:31431412132511
  详细注解
  --------------------------------------------------------------------------------
  箸
  筯
  zhù
  〔名〕
  (1)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chopsticks]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难》
  辍箸叹曰。——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
  亦辍箸曰。
  (3) 又
  独一箸间。
  (4)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词性变化
  --------------------------------------------------------------------------------
  箸
  zhù
  〔动〕
  (1) 通“著”。显明;显示 [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2) 撰写,写作。后作“著” [write]
  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3)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的作品)。
  箸还有一意
  箸是古代中国象棋中的一枚棋子
  箸(筷子)
  古人称筷为箸,自商代箕子怖象箸(《夜读拾得录(一三一)》),汉代张良借箸为筹(《夜读拾得录(八十四)》)及宋代宋仁宗的“一下箸为钱二十八千”(《夜读拾得录(五十一)》),两千年间一直沿用。据说,到明代才逐渐称呼筷子。如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吴中民间俗讳,因箸,同住音,行舟讳言“住”,所以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快,李豫离在《推篷寤语》中说:“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用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旧著已经谈论很多。而从考古资料提供的两点信息,可能知者不多,可以作为对古人用筷的进一步了解。
  一是筷子最初的器形,为两头粗细一样。先秦时期的箸,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如云南大波那木椁墓出土的铜筷,整体圆柱形。湖北云梦大汶头一号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都属于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的竹箸,也都是两端粗细一样。到了汉代后期,才出现首粗足细的箸。再者,古代的箸,直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这是因为古人的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即箸,同器异名),其无菜者不用梜。”夹羹内之菜,没有过重的分量,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因而径细亦可。
  古人餐具也很讲究清洁。酒杯有杯盒,食杯也装盒,箸皆盛放于 或筲(即箸筒),如同今日的筷筒。上世纪湖北江陵和云梦的汉墓中出土的箸,就整齐地装在竹筒内。这个竹筒叫做 或筲,同墓出的遣册内,记此名称。饭后洗涤干净的箸,不能乱扔乱放,要放进箸筒,不受脏污。既简便,又卫生。要谈筷文化,这也是个小小的亮点。
  ①铜箸(战国) ②竹箸(汉)
  ③银箸(唐) ④竹箸(元)
  ⑤竹箸(明) ⑥筲筷筒(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0693.html?wtp=tt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5

第3个回答  2019-03-19
箸是筷子的意思。
1.
一只筷子。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二》:
“尝有中国人至其国,
其妻怜之使逃归,
与其箸十馀只,
教其每走十馀里遗一箸,
狗夫追之,
见其家物,
必衔而归,
则不能追矣。”

2.
指一双筷子所夹的食物。
形容量少。



黄滔
《锺陵故人》诗:
“一箸鲈鱼千古美,
后人终少继前踪。”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那妇人笑容可掬,
满口儿叫:
‘叔叔,
怎的果肉儿也不拣一箸儿?’”


《儒林外史》第二回:
“吃完了茶,
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
各自散讫。”

3.
犹一串。



无名氏
《朱砂担》第二摺:
“先到的为赢,
后到的输,
一个羊头,
一箸饼,
一坛酒。”
第4个回答  2009-01-29
有名词和动词之分。

一般来讲,动词主要是以下的意思

(1) 通“著”。显明;显示 [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2) 撰写,写作。后作“著” [write]
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3)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的作品)。
箸还有一意
箸是古代中国象棋中的一枚棋子

名词就是最普遍的意思了,就是筷子

古人称筷为箸,自商代箕子怖象箸(《夜读拾得录(一三一)》),汉代张良借箸为筹(《夜读拾得录(八十四)》)及宋代宋仁宗的“一下箸为钱二十八千”(《夜读拾得录(五十一)》),两千年间一直沿用。据说,到明代才逐渐称呼筷子。如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吴中民间俗讳,因箸,同住音,行舟讳言“住”,所以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快,李豫离在《推篷寤语》中说:“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用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旧著已经谈论很多。而从考古资料提供的两点信息,可能知者不多,可以作为对古人用筷的进一步了解。
一是筷子最初的器形,为两头粗细一样。先秦时期的箸,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如云南大波那木椁墓出土的铜筷,整体圆柱形。湖北云梦大汶头一号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都属于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的竹箸,也都是两端粗细一样。到了汉代后期,才出现首粗足细的箸。再者,古代的箸,直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这是因为古人的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即箸,同器异名),其无菜者不用梜。”夹羹内之菜,没有过重的分量,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因而径细亦可。
古人餐具也很讲究清洁。酒杯有杯盒,食杯也装盒,箸皆盛放于 或筲(即箸筒),如同今日的筷筒。上世纪湖北江陵和云梦的汉墓中出土的箸,就整齐地装在竹筒内。这个竹筒叫做 或筲,同墓出的遣册内,记此名称。饭后洗涤干净的箸,不能乱扔乱放,要放进箸筒,不受脏污。既简便,又卫生。要谈筷文化,这也是个小小的亮点。

下面是筷子的起源和一些用法的注意事项

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呢?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却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点滴资料,不知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四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笔者曾先后搜集到三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虽然传说也是故事,但和故事又不同:故事可以随心所欲的编造,但传说却往往是历史的,与实际的事物相关联的产物,所以它包含了某种历史的实在因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点。故而有关筷箸起源的传说,多少可为筷箸的溯源找到某些参考作用。

「神鸟救姜子牙」,流传於四川等地的筷子传说

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所以十分穷困。而他的老婆实在无法跟著过苦日子,就想书死他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罢,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又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他知道这是一只神鸟,於是装著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见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挟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将两根细丝竹伸进碗中,刚想挟肉,只见丝竹叽叽地冒起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没毒,你知道丝竹是不能碰肉的。「真没毒,那你吃一块。」,说著姜子牙挟起肉就往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著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因殷纣乇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细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商纣王笼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是流传于江苏一带的筷子传说

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为吃饭这件事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的酒宴,她都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有次,姐己尝到有碗佳肴太烫,可是撤换已来不及了,因纣王已来到餐席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挟起来吹了吹再送到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后来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玉箸挟菜,这就是最初玉筷雏型,以后这种挟菜方式传到了民间,於是中国产生了筷箸。

这则筷子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著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某些现实意义,但即使富於传奇性,也依然与事实不符。因为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墓发掘出的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於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所以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姐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是流传於东北地区的筷子传说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个岛中,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沸熟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汤中挟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腾出时间处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菜,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听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性,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於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於树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艺术加工而成的,

大禹创筷传说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制筷的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时代,时经过数百年甚至干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餐具。

那么从何时起,我国才出现以箸取菜同时又吃饭?这一问题现在也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资料,只能从旁证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饭必须有较轻小的碗,可商周时的食器都比较笨重,难以用一只手来捧持,另一只手用来握箸。即使是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为主,具有盖和高足,无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汉初年,才出现圆足的平底小圆碗。从洛阳、丹阳和屯溪出上的西汉墓葬碗、盘来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较轻而色泽皎洁。这种碗显然可配合筷箸吃饭使用,再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来看,可以肯定那时进餐全以筷箸来一统天下了。
有民俗学者从考古角度来分析,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发现盘、匝礼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饭,所以饭前必以盘、匣洗手。随著时代的进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饭后,洗手不再是吃饭必要的礼仪,故用盘匝陪葬也逐减少。盥洗盘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证箸在战国晚期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成为华夏民族食菜和饭的主要餐具。
我们再以事物发展规律来推论,当人们以左手取饭,右手握箸挟菜,一日三餐皆要如此,会不会有人感到这样进膳既麻烦又不方便?当饭前要洗手抓饭,饭后抓饭黏乎乎的手更要洗时,会不会有人在厌烦之际,忽然发觉荚箸不但有挟菜的作用,同时也有扒饭入口的功能呢?任何事物决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礼制也是会有勇敢者突破的。当人们发现以手抓食的种种弊端,而又发现箸的优点和多功能,於是将墨守成规的进餐旧俗加以改革,这完全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规律。从手抓饭到改以箸挟菜吃饭,必遇到礼制保守派的阻挠甚至攻击:另外,改箸来代替抓饭,还有习惯问题,所以这一改革,进度是十分缓慢的,决非一朝一夕能奏效。但筷箸的优越性和多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祖先渐渐发现箸不但能夹,还能拨、挑、扒、撮、剥、戳、撕等,也就人人欣喜地以箸在餐桌上扮演了除淘汤外的一统天下的角色。随著历史的发展,烹调技艺的不断丰富,因为筷箸这一主要角色的存在,凉拌菜、面条、山西拨鱼、涮羊肉、拔丝苹果等适於筷箸的佳肴也应运而生。以手抓饭改为用箸而食,可以说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

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古时称筷子为“箸”。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以下几种筷子的用法是相当忌讳的。

三长两短:意思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很不吉利。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由两块短木板、三块长木板组成,合在一起正好是“三长两短”。

仙人指路: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带有指责的意思。吃饭拿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

品箸留声: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作的做法。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令人生厌,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

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从前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行人注意并给予施舍。

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执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流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颠倒乾坤: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

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根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这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

当众上香: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

交叉十字: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中国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482153.html?si=4&wtp=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