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什么原因使得中美两国的民主选举制度有如此大的差异

1000字

左右..!

透视传媒时代政治选举 反观中美民主进程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政治选举制度,通过对媒体不同参与方式的分析,考察媒体与政治选举的关系,进而得出中美民主进程的差异性。并由此浅寻中国民主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媒 政治选举 民主 差异

正文:

传媒的穿透力

传播媒介向来是统治阶级操纵社会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舆论,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政治控制的强有力的宣传工具。与政治活动一样,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借助信息传播这一基本的社会过程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而对于经济活动的社会管理控制,更是离不开传播媒介。近代大众媒介尤其是20世纪电子媒介出现以来,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范围的思想观念的交流传播变得日益方便和频繁,这使得大规模的社会舆论乃至国际舆论的形成成为可能。大众媒介不仅可以通过为公众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来使社会舆论得到表现,而且可以通过对公众议程的设置来引导舆论。大众媒介作为广告载体。其经济影响的实质,是媒体对社会的经济控制的一种形式企业等经济主体借助广告宣传,可以提高自身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产品定价、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公众信誉等方面获取更大的控制权;再次,媒体上的广告通过宣传某种价值观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把握了以传媒为主的信息产业也就掌握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枢纽。这样,大众媒介不仅以产业的身份成为社会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其在整个经济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成为控制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角色。基于大众传媒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并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称为传媒时代。

传媒拥有的民主力量

在自由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传媒向来是被认为与信息的自由流动、意见的自由表达以及民主的最大限度的实现紧密相连的。社会学家C.库利的著名断言——"印刷意味着民主",所表达的正是大众媒介所具有的启迪民智、解放思想和舆论整合的民主力量。

现代大众媒体的作用予以概述。“选举权本身是民主的保障机制,而民主实质性的保障却来自这样的条件,即公民们能够获得信息,并且面临舆论制造者的压力”。在民主保障机制方面,大众媒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不仅提供选举的舞台,而且也在这个舞台上担当演员,它不仅报道权力之争,其自身也参与这些斗争。

选举体现民主

选举制度为选民选出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制度为选民监督权利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是促进民意形成和表达,并使选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是缓和社会矛盾,解除社会危机,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措施。 更重要的是: 选举是体现“主权在民原理”的最为重要的环节。选举是民主的主要形式,民主很大程度上要靠选举来实现,但选举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把选举等同于民主是一种机械的理解。为了标榜民主而把有关的一切程序和活动都规定为选举的形式,实际上又不能真正实行,其后果可能导致民主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成为假民主。民主的本质应是人民大众有充分的决定权,而决定权既可以用“肯定”即选举来行使,也可以用“否定”即罢免来行使。只要这两种决定权有一种得到真正行使,就是有充分的民主。 中国的政治选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国选举法还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四项: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这也是中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主要体现。中国建立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基层村民委员会的代表由选举产生,但各级人民政府的负责人不一定由选举产生,而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但受本级人大的监督和考核。所任命的政府负责人要每年向本级人大进行年度述职汇报工作,人大可随时对其弹劾罢免,能否留任由人大进行信任投票来决定,考核合格通过信任投票的才能留任,被留任的在任期届满时才能平调或升迁;考核不合格的由人大予以免职,只能待岗或降职任用,不得升迁,免职造成的空缺由上级重新任命。这种任命权和罢免权相分离的方式不同于选举,但也可以充分体现民意,所以是民主的有效形式。这种方式符合国家统一、政令畅通的要求,符合一党执政、党管干部的要求,适合现实国情,能够使民主和集中得到有机结合,易于实行且效率高,因此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充分民主的最恰当的方式,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美国的政治选举

一般在总统选举年的6月,各政党由各州选派代表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提名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一般是在大会的第三天或是第四天进行。在全部州都提出候选人之后,就由大会代表通过个别投票方式选举本党的总统候选人。

第二阶段是由获得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竞选。这种全国性的竞选是总统选举过程中关键性的环节,一般在总统选举年的9至11月进行。竞选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选民介绍本党的政治主张及候选人自己的施政纲领,向选民作出各种各样的承诺,尽可能争取最多的选民支持。正式的总统竞选,是在9月第一个星期一以后才正式开始。竞选的形式包括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说、接见选民,以及与竞选对手进行公开的辩论等等。

第三阶段是由各州选举他们的总统选举人。根据美国宪法,总统是由选民选派的选举人选举。每个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员总数相等。联邦政府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在国会中没有代表,1961年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给予该特区3个选举人名额,所以,目前全国50州的总统选举人总数为538人,一旦一名总统候选人获得的选举人票达到270票,即超过全国选举人数目的一半,即可宣布当选。因此,各州选举其总统选举人的日子也叫总统选举日。由于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的,而总统选举人也是以各政党为单位进行选举的,一般情况下,选举人总会投票给本党总统候选人,因此总统选举人的选举实际上也就等于总统选举。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由总统选举人在总统候选人之间投票正式选出总统。当各州选出其总统选举人之后,这些人便组成选举团,并且在选举年的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各州首府所在地分别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根据美国宪法,总统的任期是四年,只能连任一届。

媒体运转决定美国政治选举

在美国,媒体无疑是选举年里占支配地位的竞选工具,它成为候选人和选民之间的主要纽带。曾几何时政党履行这一职责,政党印刷的传单和政党地方官员挨家挨户地游说是竞选信息的主要来源。电视影响总统竞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肯尼迪与尼克松之间的电视辩论。1960年首次使用电视转播竞选辩论,它展现了约翰•肯尼迪与理查德德德•尼克松的对抗。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肯尼迪显得自信、轻松。在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尼克松不得不采取守势,显得急切、焦躁。肯尼迪的表现增加了人们对他的支持,如无党派选民、因其年龄和宗教(长期以来人民反对天主教徒当选总统)未作出决定的选民等。尽管尼克松曾担任过8年的副总统,但他在辩论中却丝毫没有发挥出这一优势。辩论使民众的天平倾向于肯尼迪一方,他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胜利了。

媒体报道集中于总统候选人的竞赛和形象而非他的政策和观点。竞选过程的报道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竞赛报道,包括候选人的形象、竞选策略、投注经费、民意测验中的名次、公众反应等。另一个层次为问题报道,指候选人的政治纲领、方针政策、领导能力及其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等。竞选报道中,媒体大多绕过国家政策问题,把注意力集中于政治游戏。呈现在选民面前的竞选不是政策的辩论,而是以演讲、集会、记者招待会、旅行为内容的候选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记者们营造了被阿特顿称之为“感性环境”的竞争氛围,候选人必须能够树立起一个受欢迎的媒体形象,包括候选人的外形、言谈、举止、个人品行等等。

当1968年尼克松第二次参加总统选举时,雇用专家创造出一个温和、友好、富有吸引力的“新尼克松”形象。事实证明尼克松的新形象取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大众媒体作为重要的政治武器,日益为总统候选人所利用,他们通过媒体在选举中推销自己,争取舆论支持,从而在竞选中获胜。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巴伯在《政治的脉搏》一书中所言:“总统政治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民主党和共和党已经不再控制其旗手的选举,代之而起的是一批新的国王制造者:新闻人士。”

美国政治选举的金门坎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凡生于美国,年满35岁,并在美国居住满14年以上的公民就可以成为美国总统。然而,在早期的美国宪法中,能够对总统资格加以约束的还有财产权。也就是说,美元与美国大选的不解之缘早就结下了。事实上,这条在宪法中已经消失的涉及金钱的规定,现在出现在了联邦的一些具体法规之中。在美国这样一个注重程序的国家,这样的规定意味着,没有钱的美国人不能成为美国总统。价值2200万美元的门槛有人对美国大选曾有一句戏言,称“美元的政治角色就是站在竞选门口把门的门神”。 很难想象在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时代,需要花费如此巨资四处拉选票。

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仅花了数百美元,乘火车在全国参加巡回竞选。不过,越到后来,曾经为达成某种“理想之国”的制度设计也终于无法逃脱“利益”的扭曲,竞选经费开始了疯狂地增长。然而,这项法案的效果被实际的政治运作轻易地规避了。原因就是在2002年以前,联邦的有关法律只对候选人接受、使用政治捐款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而对政党使用政治捐款则没有设限。于是,在1996年大选中,虽然双方候选人个人募集的款项并不惊人,但两党实际投入大选的费用一举突破30亿美元。由于克林顿筹集到的款项显然远远超过共和党的预期,为此共和党在国会发起了一项针对克林顿筹款活动的调查以及一项谋求改革总统选举的立法。这当然遭到了在国会中占多数的民主党的反对。两项议案都无果而终,这终于促成了2000年创纪录的37亿美元。

烧钱之道历任美国总统,大多出身名门。当然,为数不多的例外也足以让我们重温那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丑小鸭变白天鹅式的经典美国梦——出身草根阶层,穷半生之力,个人奋斗也罢,家世渊源也罢,娶了个好夫人也罢,天上掉馅饼也罢,终能有所成就、出人头地。罗纳德·里根,就演绎了这样一出几乎达至极致的美国梦,从好莱坞的三流演员一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总统之一。然而,即使如里根,如果没雄厚的财力支持,恐怕也永远不能当选美国总统。

中美民主政治差异

麦奎尔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权力资源、一种话语力量的增效器,是塑造社会生活意象形态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声望、并对现实生活拥有重要影响力甚至操纵力的关键途径。正是大众传媒这种“以言行事”的能力使美国政界人士渴望利用其占领公众的话语权领域,从而控制舆论、宣传自身、影响受众。这是美国传媒之所以在总统竞选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主要原因。而从美国公众的角度看,他们对“民主制度”的善意解读客观上使大众传媒介入竞选运动成为可能。“选举权本身是民主的保障机制,而民主实质性的保障却来自这样的条件,即公民能够获得信息,并且面临舆论制造者的压力”。美国公众由此认为在民主保障机制方面,大众传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只有通过这一中介,他们才能参与到总统竞选这一盛大的“民主活动”中。,虽然通过大众传媒他们可以更多地参与竞选运动,但这也减少了公众与候选人的直接接触,拉大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二战后,美国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政党观念日益淡薄,包括选举投票在内的政治行为反复无常。一些政治学家和传播学研究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日益扩大密切相关的。特别是电视成了公众信息的主要来源,人们从中可直接看到政治活动的场景和人物,从而作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不必非通过参加政党活动来卷入政治生活。可以说人们对媒体的依赖超过了对政党活动的依赖。而大众传媒提供给公众的就真的完全是对“民主制度”本身的观照吗?在今天已完全市场化的美国传媒业,总统竞选作为一种典型的媒介事件,带给公众更多的只是娱乐、是可供相互交流的公共话语罢了。

再从大众媒体自身来看,它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参与到总统竞选中成为重要的政治武器,也是希望通过这一举国以至举世瞩目的盛事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在这一利益驱使下,媒体不免表现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常常为了在新闻大战中胜出而不惜违反新闻原则和新闻职业道德。去年11月8日上演的那戏剧性的一幕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美国总统竞选结果久久悬而不决,各大主要媒体无疑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混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福克斯电视台为抢新闻,不管小道消息从何而来便匆匆宣布小布什当选,而其它各大电视网也不甘落后,仅凭一点点蛛丝马迹就纷纷对这一“结果”大加轰炸。这一玩笑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这也可说是为求新闻时效性而对真实性原则的最大破坏。而且,后又有消息传出,福克斯电视台之所以率先作出这一报道是因为小布什的一亲戚在其新闻部工作,正是他提供给电视台关于小布什胜出的消息。在这样一场充满利益之争的竞赛中,大众传媒若要真正发挥其社会作用与影响力,就应该更加坚持新闻原则和关注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体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总统竞选便是最有力的证明。由此媒体充分发挥了其政治话语的权力,而总统竞选则更像一种媒体策划下的仪式和表演。无可否认,享有“政府的第四个部门”之称的美国大众传媒由于有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荫和经济独立的支撑而得到了较为广大的运作空间和有利的运作环境,在相当程度上能摆脱政府控制而成为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大众传媒能够超然于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外,其新闻价值观始终是为既存的社会秩序服务的,媒体与政府这两股势力都致力于同一个目标——维护民主体制和现行制度。通过分析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影响,也许我们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上述对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渗透力的分析,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传媒政治控制作用的特殊情况。实际上,在阶级社会,无论处于何种形态,传媒作为政治控制手段被统治阶级所掌控是具有普遍性的客观事实。而在今日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主张,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稳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由于统治阶级立场的不同,不同社会形态的媒介政治控制作用有本质的不同的。民主差异对比

综上所述,中美民主进程的差异表现为以下六点:

第一, 中国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因与传媒控制的联系严格化和紧密化,国家政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不够。美国政治选举与传媒力量关系密切,国家政务公开和众多领导人信息的流露程度高。

第二, 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每届任期五年 。美国总统任期四年,并且只能连任一届。相比可知,中国政治权利人任期较长,而且选举次数也少于美国。

第三, 中国政府负责人接受人大代表监督和考核,传媒只有一定量的政务批评地位,因此公众对政务的监督交流面较窄。美国政府负责人接受本政党和对手政党的监督,政党动用了众多大众传媒,扩大了美国政务的公众监管力度。

第四, 中国政治选举公开度和影响力不高,媒介在其中起的推广力较低。美国政治选举公开隆重,媒介推广与其紧密结合。

第五, 中国政治选举参考能力单一,因政绩或文绩而推举。美国政治选举考核能力多元化,形象,策略,能力,公众欢迎度等都能成为政治人物才能的展示方面。

第六, 中国政治选举时间短,范围小,经费开支少,省钱。美国政治选举时间长,范围广,“劳民伤财”。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治民主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程度较低,在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协调中,还没有找到一条健康有序的和谐道路,公众在对政务的群众监督方面,也因大众传媒设施的不健全而未能科学化和理性化。值得夸耀的是,节省开支于我们正在蓬勃向上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重要的,远没有美国的奢华浪费也是我国政治民主的理财合理性的一大体现。关于民主政治的现实是:我国的民主化进程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亟待发展的民主社会必然要求寻找到一个驶上正轨的民主进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4
•使得中美两国的民主选举制度有如此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一、文化差别
中国的政治文明进展缓慢而且艰辛,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整体民智未能开发和开放。我们背负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沉重包袱,自大、自恋,闭国自守。在专制的社会里专制的思想并不是最高领导人所独有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所以由专制转向民主,并不只是改变个别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改造所有的人——起码是大多数人,改造一个社会。那种认为改变或更换一两个领导人就可以办到的想法是天真的。所以正确地说,葬送戊戌变法的并不是慈禧太后一个人,而是中国社会。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压迫,特别是明清朝时期的奴役统治,使中国的老百姓成为了顺民,有什么困难总是默默承受,一直到统治者的残暴影响到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的时候才会以饿死不如造反的极端思想发动暴力革命,推翻旧统治建立新的专制统治。历史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神州大地建了又砸,砸了又建,文明的发展始终停留在低级阶段。这样一种历史规律和历史现实,口口相传,形成了中国老百姓特有的心态--对权力的恐惧和崇拜。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从根子里存在一种对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心态,总是幻想有一位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专制统治者带领整个民族发展壮大;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能够站到与统治者平等的态度去斗争,去争取自己的权利。权利从来都是斗争而来,从来不是什么神仙、明君赐予我们的。中国老百姓享有的一切总希望归功于统治者的恩赐,而不会去想这是他们应得的,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的义务。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学会妥协,更没有学会斗争,只会以一种近乎畸形的心态恳求统治者放权让利。中国虽然有五四运动,但是没有真正的文化启蒙。

二、妥协精神的差别
所以要想改变一个社会,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有几千年历史的社会是非常难的。守旧的势力非常强大,以往的体制内的变革往往都是旧势力取得胜利,变革势力被打压下去,这样一拖延,往往就是几十年或一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存在的问题依旧,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暴力革命,天下大乱,所有的阶级在这个过程中同归于尽,然后再重新洗牌,重新开始。

任何改良在中国行不通,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整体缺乏妥协精神,得势不饶人,但最后都不得其善终。慈禧不仅害了大清国,害了“龙子龙孙”,更害了中国百年,最后连自己精心修筑的坟墓——她妄图死后继续生活的天堂,也没有避免被强盗盗掘和扬尸的结果。
历史的这面镜子清楚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旧的秩序不能继续维持下去的时候,作为强势的一方,也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必须明白,作出让步或妥协是十分必要的。这其实是维护、保全自身利益的最明智的选择。让步虽然有所失,但亦有所得,不是眼前的得,而是长远的得,否则就是彻底的丧失。与其战战兢兢把财产和儿女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给自己留后路,为什么自己不去营造一个像他人一样的安全国度?因为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在中国富不过三代。小富们敌不过强盗、官府和自身败家,大富们,包括皇帝老儿敌不过“暴民”进行的财产重新分配。所以西方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比我们更早地懂得了政治妥协的重要性。妥协,妥协来,妥协去,最后就产生了议会民主政治,国家从此就一劳永逸地安定了下来。
权力必须分享,只有分享,才有和谐社会,才能避免动乱、内战和分裂。

三、生产力水平的差别:
据统计,GDP人均3000-8000美元是民#主政治的三八线。低于此线的国家采用准专制制度会有利于生产力快速发展(例如以前的新加坡),贸然民主,反生乱象(例如巴基斯坦)。反之,高于此线的国家采用民主制度会有利于生产力快速发展,当今世界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国家,除了西亚等靠石油致富的国家外,全是民主国家。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如果还不启动从准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过渡进程,其人均GDP就会在3000-8000美元之间长期徘徊,无法前进。如果启动这一进程,就有可能鲤鱼跃龙门,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成功的典型为韩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这是因为GDP3000美元以下时一般采用的都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就是靠资源投入来支持增加,用投资拉动增长,用出口的需求来弥补内需不足。但是一旦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工、资源、环境成本会急剧增加,出口的价格不再有比较优势,粗放的增长方式就难以为继。此时唯有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而市场经济必须要以公平交易为基础,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证公平的市场环境。专制制度必然产生腐败,必然阻碍交易的公平性,缺乏民主保障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伪市场经济,拿这样的制度去跟别人竞争,其结果必将如同中国男足参加世界杯那般屡战屡败。

2008年,中国大陆人均GDP约2300美元,以8%的增长率,预计2012年3000美元,2024年8000美元。面对三八线这道坎,我们何去何从?
第2个回答  2009-02-13
民主选举基层领导干部是民主管理的“硬件设施”。它直接表达职工群众的意愿,也直接体现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参与民主决策的行为。就目前来看.民主选举一经试点推开,就已显现了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活力。它首先激励基层领导干部树起“勤政为”的形象,也同时引导有才干的职工群众或一般干部竞争上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看到,民主选举已在激活用人机制、透明基层经营管理、发挥基层工作积极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整个民主选举的工作流程和宣布结果时,其各类文件都需要通过应用写作文体传递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由民众投票选举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是迈进现代文明社会的阶梯,是确保人民成为“权力源”,实现主权在民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基础,是造就人民公仆的重要机制。民主选举的规范形式是差额选举,让选民“货比三家”;其操作平台是候选人间的公平竞争,让选民择优选择;民主选举的重要保证是维护民选结果的权威性;其组织保证是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
第3个回答  2009-02-13
给不了你文章,但可以给你大纲和重点

原因:一,意识形态
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是社会主义
二,民主传统
结合封建专制来讲,包括以前孙中山等人的尝试
三,社会现实
大谈特谈中国这种制度和体制下的必要
四人民的要求
人民是如何拥护的,etc

现在该结尾了:
拔高主题,强调我们的民主制度是先进的,符合国情的,而资本主义那一套必将灭亡,etc

胡乱掰掰,照着以上几点,就行了
如果从网上复制粘贴,小心搞到重复的
论文要抄点,但详细的还是得自己组织
第4个回答  2009-02-13
第一是
意识形态
一个是资本主义 一个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
追重要的是对人素质的要求

你说中国要你去选举你去么??要选的人你认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