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如题所述

一、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向医疗领域倾斜的力度,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助力重大疾病事业和基础医疗事业。
二、医护队伍的扩大。不断进行教育革新,加快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利用海内外人才的智慧,加强医学研究资金的投入与开发,加快国内医学技术的发展;关注公益服务组织,加强对私立公益服务组织的帮扶力度,通过对公益组织的扶持,拓展公益事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面。
例如,目前国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服务组织有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该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设立服务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的社会救助活动,帮助病患群体,提升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利用。时刻关注海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标先进技术,发展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关注医学人工智能方向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四、加快医疗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医疗信息的归类与整合,提高医护人员信息搜集效率,便携日常工作。
五、关注基层卫生事业。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健全城镇地区的治疗水准,缩小地方与城市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定期举办下乡义诊、公益演出等活动,关注基层群体的健康状况,保障群众的日常健康安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5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决定》虽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表述文字不长,但是,字字讲改革、句句有力度,含金量很高,涉及的几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和新举措,明确了今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阶段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3亿人,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开始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开,多元办医稳步推进。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不断改善。

国民健康指标显著改善,群众得到更多健康利益。根据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3.0岁。截至2011年底,孕产妇死亡率为26.1/10万;婴儿死亡率为12.1‰。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的住户比例提高到83.3%,农村地区提高到80.8%。两周未就诊比例农村居民下降到2011年的6.1%,城市居民下降到4.0%。

2010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政府预算和社会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5.5%、28.6%和35.9%,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