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蹇义

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
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
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
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是时齐泰、黄子澄当国,外
兴大师,内改制度,义无所建明。国子博士王绅遗书责之,义不能答。
燕师入,迎附,迁左侍郎。数月,进尚书。时方务反建文之政,所更易者悉
罢之。义从容言曰:“损益贵适时宜。前改者固不当,今必欲尽复者,亦未悉当
也。”因举数事陈说本末。帝称善,从其言。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
爱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
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

蹇义(1364~1435)
字宜之,巴县(重庆)人,原名蹇瑢。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授官中书舍人,奏事令皇帝满意。
明太祖问他:“你是蹇叔后人吧?”蹇瑢叩头不敢答应。明太祖嘉奖他诚实,改名蹇义,御笔写下“蹇义”赐给他。蹇义做中书舍人满三年,应当转任其他官职,明太祖特别下令他做满九年再转任,并说:“我还想继续用蹇义。”因此蹇义早晚陪伴在皇帝旁边,恭敬谨慎,从未令皇帝生气。
惠帝即位,按照明太祖遗愿,超升蹇义为吏部右侍郎。当时齐泰、黄子澄主持朝政,对外动用大军和燕王朱棣作战,对内改变政治制度,蹇义没有建言献策。国子监博士王绅写信责备他,蹇义无法答复。
燕王朱棣的军队进入南京,蹇义表示欢迎并且归附,升任吏部左侍郎。几个月后,升任吏部尚书。当时明成祖正忙于革除建文朝政治制度,所有建文朝不同于洪武朝的制度都要废除。蹇义从容上奏:“改革制度贵在适合时宜。以前建文改革固然有错,现在全部废止也非应当。”于是举出几件事陈述建文朝改动的缘由。明成祖赞许,听从他的意见。
永乐二年(1404年)蹇义兼领太子詹事。明成祖要传令给太子,就派遣蹇义去办,因为蹇义能婉转表达。皇帝和太子都喜爱并倚重他。永乐七年(1410年)明成祖巡视北京,命蹇义辅佐皇太子监国。蹇义熟悉朝廷制度和事例,处理政事得体,国家军政大事都倚靠于他。当时建文旧臣被重用的,只有户部尚书夏原吉和他齐名,朝里朝外称为“蹇、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5
蹇义(1364~1435)
中国明代大臣。字宜之,初名瑢。巴县(今重庆)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授官中书舍人。因奏事称旨,语言诚实,太祖又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并亲笔御书“义”字颁赐。惠帝即位,蹇义为吏部右侍郎。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继大统,蹇义官迁左侍郎,不久,进尚书,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兼领太子詹事,深得皇帝、太子倚重,任太子少保、太子少师等职。永乐七年(1410)成祖巡狩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满三考,皇帝亲宴于便殿,褒扬备至。此后,仁宗、宣宗均对其恩宠有加。其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军国要务处置皆称上意,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因得帝宠信,数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十九年,蹇义分巡应天诸府,访军民疾苦,黜免扰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条陈数十事奏行。翌年,成祖听信谗言,怪罪太子,蹇义受牵连入狱,次年获释。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朝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赞修筑献陵宜俭。宣宗即位后,以其年事已高,命“内参馆阁,外预军机”,朝夕侍于左右从备顾问。并于宣德七年(1432年),赐给其免死牌,准本人免二死,子孙免一死,同时赐府第于故里(今重庆主城)。该府第按王府规制建造,其中堂匾额“一个臣”为御书,其门联“祈天永年天官府,与国休戚国老家”亦为御撰。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死后追赠太师,谥“忠定”。蹇义为人朴实,待人以诚。久任吏部尚书,历事五朝,对明初政治曾起过重要作用。其为政致力于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今重庆城天官府、蹇家桥、蹇家巷等街名,即因其人而得。
推荐评语:为里中曾仕明初五朝备享恩荣的重臣。
第2个回答  2009-02-28